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年,围绕高考制度及改革的争议与探索,更加引起国人的关注。如何看待高考制度,我作为一名恢复高考后的亲历者、受益者,想从高考的历史、现状、未来三个方面作出分析,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代表语录     
跳出高考来看高考改革过去对于高考制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现在对高考制度本身讨论的改革都好像是在对这座"独木桥"进行修补、加宽、改造。可无论你怎样加宽、改造,它  相似文献   

3.
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来,我国高考已经历了28个年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1977年至1980年的恢复阶段、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阶段以及1998年以来的高考内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阶段。本文提出,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个指标,推动和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及其高考制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4.
动作     
教育部:酝酿高考改革研究多次考试方案2006年12月24日,21世纪教育论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提出,要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把高考变为多次考试。希望中学能把高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变成全省统考,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我国第一次在所有省份全面推行“3+X”模式。相对于过去长时间基本不变的高考制度,这一重大举措,把近年来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高考改革推向高潮,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7,(1):8-9
Doria(美国王氏公司总裁助理) 大学教育是2006年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长期以来高考制度都备受争议,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使之更适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而不是死读书的人才,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2006年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了高考改革.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很好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和发挥高考的选拔和教育功能,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透过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现象,研究发现公平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是高考弃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科目的设置都在日臻完善。 然而,现行的高考制度仍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的发展形势。1997年高校招生完成并轨改革以后,高考如何改革引起广大考生、家长和中学的关注。去年年低,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今年年初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高考制度改革的话题变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记者就公众关心的有关问题,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青。  相似文献   

9.
殷鸿福 《世纪行》2006,(3):21-21
现行高考制度存在诸多的弊端,如“高考一分定终身”、“高分低能缺创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择校风和高收费”等,它们呼应了应试教育,束缚了一代人创新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将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劲。为此,我们特建议对现行高考制度作如下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对于高考制度,很多人都有一个评价:这是目前"最不坏的"制度。其涵义是,虽然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用高考分数维护了基本的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而且,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公平。对于这看得见的公平,需要理性的分析。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公平观,那看得见的公平,或许并非实质公平,也会制约高考随社会发展而改革。从恢复高考至今的40年间,高考录取的基本模式都  相似文献   

11.
注的重大改革之一。今年的高考改革又有那些突破呢?记者从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和教育部高考改革实施工作小组组长瞿振元、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就高考改革答记者问透露的信息,归纳出今年高考改革10大动向,记下高考制度改革的前进足迹—— 1.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但幅度减缓 教育部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将继续保持扩大招生规模的势头。 2000年全国下达招生计划是204万人,实际录取新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高考日,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前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关于高考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增加“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的表态,让高考改革方向之争此起彼伏。而“罗彩霞事件”、“绍兴一中航模高考加分事件”、“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件”无疑让高考的诚信与公平话题再次升温。如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如何体现出社会诚信?怎样才能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84万应届生放弃高考的尴尬面前,我们还要不要扩招?诚然,高考问题很多,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改革、停滞不前的理由。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改革也概莫能外。本期“今日关注”从多家媒体对高考改革的呼声与建议声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文章,希望透过这些肺腑之言,甄清高考问题的脉络,探寻其进一步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7,(12)
正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推开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之门,无数人欢欣鼓舞、喜极而泣,因为他们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对于参加1977年高考的不少考生来说,彼时高考确实是命运的分水岭。今天我们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当然不能是例行公事般地发几声感慨,而是应把握历史行进的轨道,在重启高考中感受改革的魅力。严格地说,1977年恢复的是高考也是高考制度,是拨乱反正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改革。其中,最让人触动的有两点: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为此,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了恢复全国统考和彻底取消高考两种不同的主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为此,我们提出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三部分,即将现行高考改为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普通院校直接根据高中水平测试、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自主招生;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考生人口大流动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甘肃新一轮高考改革聚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教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 ,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 ,重点对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录取方式等进行改革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出 ,高考改革是高校招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近几年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 ,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 ,考试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学习与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遵循不同的规律.当前,中国学生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的问题,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统领下的应试教育体制.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高考制度改革才是真问题.分专业高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学生在"兴趣学习"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和往年一样,2009年的高考同样牵动了政府、社会、每一位考生家长的心。显然,对应试学生而言,高考并非只是卷面上的问号、选择题与填空题,因为从准备高考到最后尘埃落定,与考生同样需要过考的,还有社会与家长对高考抱持着怎样的态度和心理,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对高考制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高考制度怎样才能既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学者圆桌     
《小康》2008,(3)
高考制度该改也能改一场理性、渐进的、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就高考制度改革而言,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考试制度(考什么、怎么考)和招生制度。简而言之,在考试制度方面,首先是考试内容改革,从目前的知识水  相似文献   

20.
弹指一挥间,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整整30年。风雨30年,高考的记忆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沉淀,变幻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书写着无数中国人的喜怒哀怨。30年来,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高考依然刻骨铭心:“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高考为我的人生带来更多机遇”……说话者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和感激。30年前,高考使一代中国读书人“乌鸡变凤凰”,命运轨迹发生重大转变;30年后的今天,高考依然左右着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但“大学生”的“名片”价值已是今非昔比,“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今天,我们依然感谢高考,崇信高考。因为,一个国家,需要建立必要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壮大国力;一个社会,需要为公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率;一个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更需要国家建立一种制度来为他们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在一如既往忠实履行着历史使命。而高考制度,也在人们善意的鞭策下,悄悄地进行着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