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石慧芬 《中国保安》2014,(22):47-49
侵犯业主隐私权的潜在风险一、何谓隐私权。“私”与“公”相对,所谓“私”,也就是个人领域。“私”与“隐”结合即为:希望隐蔽且应当隐蔽和得到保护的个人领域。一般来说,隐私是指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等等。人人都有隐私,人人都有隐私权,而且各国法律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我国也立法对隐私权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了解,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公民隐私权受侵犯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隐私权纠纷增多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对公民的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何谓隐私、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不甚了解,以致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而不知道保护,或不知觉地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还不知是违法。隐私,并不是有的人所理解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东西,它是指公民私人生活的秘密,包括个人的人体秘密、性关系秘密以及其他生活情报。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  相似文献   

3.
特邀主持:张宝明(历史学博士)特邀嘉宾:张光芒(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张宝明:隐私权是人权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以为,人类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隐私权与反隐私权互相斗争的历史。要求保护隐私权的是人类,而想方设法破译、解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也是人类自身。有趣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喜欢关心别人的隐私,而自己的隐私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暴露。在一般情形下,公众关心的是周围人的隐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新疆的某某和某某偷情,大家并不关心,要是邻居的谁和谁有了半点蛛丝马迹,他们都会将眼睛睁得大大的。公…  相似文献   

4.
赵彦龙 《人民论坛》2010,(8):116-117
人格权和信息财产权是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隐私权的两种体现。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使用不断增加了消费者隐私受到侵犯的烦恼。当前,电子商务中的消费隐私保护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才能真正地维护消费者正当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5.
学界已有的定义都把隐私权局限于个人范围,甚至局限于法律范围內.隐私权可以定义为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的人格权,是个人或家庭在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要求,对个人隐私的合理支配权,当他人侵入本人的私人空间、私人事务或私人信息,如果一个正常的人认为这种侵入是一种侮辱,权利人有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权利.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法的核心价值.隐私权保护对社会和谐有重要影响.和谐对隐私权的立法、司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无论是在纳税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与保管、使用与公开,还是在个人隐私信息侵权救济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纳税人隐私权被侵犯问题。为此,本文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对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应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并适时更新保持信息准确;纳税人个人信息使用与公开要合理合规且合法;完善保护纳税人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制度,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条例》等。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刍议     
钟锐华 《广东民政》2009,(10):36-37
国际上对隐私权的一般定义是: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进步的社会是尊重个人独立人格权力的社会,所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如此重要,但现实中往往容易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8.
基因伦理与法律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执行保障的规范。伦理规范的约束力以道德自律和社会舆论为基础,法律规范的约束力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基础。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显然强于伦理规范的约束力。 首先,应在法律上确认基因隐私权。以往法律上隐私权内容并不包括个人基因信息内容。基因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基因图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隐私,即个人的生物身份证,所以应该纳入隐私权的范围。而且,基因隐私权的问题已有较成熟的伦理规范,较容易转化为法律规范。关于基因隐私权,在法律上需要解决的是:基因信息保密的主体、基因信息知情的范围、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9.
隐私这个词,最近两年比较热。一方面是到处能看到有关人们为个人隐私权讨说法的案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从不知其有发展到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隐私争取权益。比如,上海一女中学生因与男生通信被老师拆检而自杀,媒体质问:“谁来保护13岁女中学生的隐私权?”;南京某合资公司老板将窃听器安在财务部员工的办公桌下,被发现并诉诸法律;由于有抽样调查表明,超过2/3的市民不愿意在114台公开自己的住宅电话,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对隐私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干扰个人对自身隐私的自治,可能削弱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而且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监视系统对隐私信息实施无差别收集。因此,降低甚至消除人工智能对隐私权的影响,既要通过加强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和强化技术标准,构建隐私权的事前保护法律制度,也要建立以公益诉讼和消费者集体诉讼为主体的事后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刑事侦查紧密融合,不断拓展侦查权行使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打击犯罪的精准度和高效性,但同时也给个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为保证侦查权行使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应当明确对隐私权限制应当遵循的正当化事由,即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合理界定刑事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边界,明确来自公共领域、第三方领域以及基于个人同意的隐私问题,这是对抗公权力对私权利侵犯的藩篱。法律的明确授权是侦查机关对隐私权干预的逻辑起点,应根据不同样态的侦查行为对公民隐私权的干预程度,不断完善侦查程序中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路径,为保障侦查权的规范运行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金华 《理论月刊》2001,(10):50-51
个人信息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了解、拥有、公开的控制权以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在网络空间里,隐私权—改先前消极、被动的特征,而被赋予了积极的、动态的新意。本文从分析个人信息隐私概念入手,论述了隐私权所具有的新特征及网络对隐私权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硇个人信息隐私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金华 《理论月刊》2001,(10):50-51,65
个人信息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了解、拥有、公开的控制权以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在网络空间里,隐私权一改先前消极、被动的特征,而被赋予了积极的、动态的新意。本文从分析个人信息隐私概念入手,论述了隐私权所具有的新特征及网络对隐私权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有人曾经向我咨询:名人到底有没有隐私权? 名人的隐私是受限制的。例如。刘翔不但在赛场上受关注,他的成绩还关系到国家荣誉,他也就成了国家形象,他的个人言行也关系到公共利益,大家自然就需要了解他的个人生活。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公众人物的部分权利就被牺牲摔了。以下这些名人的隐私或多或少地被牺牲掉,也许能提供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了解、拥有、公开的控制权以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在网络空间里,隐私权一改先前消极、被动的特征,而被赋予了积极的、动态的新意.本文从分析个人信息隐私概念入手,论述了隐私权所具有的新特征,及其网络对隐私权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和私人意义上的隐私权,忽视或者否认公共空间存在隐私关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不存在绝对边界,二者也不必然二元对立。随着司法经验的积累,现代隐私权理论逐渐承认公共空间的隐私权。如何理解公共空间,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的隐私关系,也成为了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理论问题。无论“公共”还是“隐私”,都具有接触、占有和目的三个层次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把公共空间划分为全开放空间、限制开放空间、组织空间、社区空间和信息空间五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隐私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乔然 《前沿》2007,30(10):170-17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侵犯隐私行为确立为违法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立法规定忽略了隐私权的可克减性原则,即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利益冲突时个人隐私要受到限制的原则,将以偷窥、偷拍、窃听、散布方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均视为违法行为,这样的法律规定势必造成公安行政执法中认定的偏差和行政自由裁量随意性加大。法律应当进一步明确,以下四种行为不构成侵犯他人隐私行为,也即相关权利人的隐私权在以下情形中应当克减:第一,为维护公共利益等目的,散布公众人物的隐私行为;第二,源于职务需要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隐私行为;第三,公共场所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行为;第四,工作场所的偷窥、窃听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何志文 《前沿》2004,(7):142-144
共同隐私是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的隐私权所共同指向的客体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共同的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与信息。共同隐私的各个权利人在分别行使隐私维护权 (不公开隐私 )和隐私利用权 (公开隐私 )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权利的冲突 ,冲突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看该共同隐私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共同隐私的主动公开者与第三人擅自公开共同隐私时 ,可能产生对被动公开者共同侵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李宝军 《人民论坛》2010,(8):108-109
我国信用征信地方法规发展较早,但在隐私权的保护上存在缺陷,对信息提供者缺乏法律规制,对被征信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缺乏救济。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法律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和个人信息披露制度,设定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通知义务。  相似文献   

20.
警务监控情境下公共领域隐私权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隐私权保护标准从实际的隐私期待发展为合理的隐私期待并最终转为关注公开的透明度和信息的适度收集。传统的公私二分法以"场所"为标志划定隐私权边界,无法解释并满足公共领域生成的隐私权保护需求。面对警务监控情境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不当侵袭,可结合语境完整性理论,形成动态的公共领域隐私权概念,并通过对公共领域个人行为的类别化处理,排除、限制或视情境规制警务监控措施,从公民层面采取隐私权保护步骤,从警务层面构建警察权控制模式,辅以适当性规范和传播流动规范,实现对公共领域隐私权的有效保护和对监控权不当侵袭的有力防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