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乙醇与乌头碱联合染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RY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优化的方法进行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原代培养,设置4组实验组,分别为A、B、C、D组,即分别用1μmol/L乌头碱、5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50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以及100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进行染毒,同时设立对照组(E组)。染毒1h后,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YR~2蛋白含量,重复实验,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μmol/L乌头碱作用1h,使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RYR~2蛋白量增加;5mmol/L乙醇、50mmol/L乙醇分别与乌头碱联合染毒组中RYR~2蛋白表达量均较单独乌头碱染毒组低;100mmol/L乙醇-乌头碱联合染毒组RYR~2蛋白量与单独乌头碱染毒组相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乙醇-乌头碱联合染毒对RYR~2的蛋白量有明显影响,不同浓度乙醇与乌头碱联合染毒对RYR~2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低浓度乙醇能拮抗乌头碱引起的RYR~2含量增加,随着乙醇浓度逐渐升高,拮抗作用逐渐减弱,且有向协同作用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细胞水平的染毒模型,观察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影响。方法实验分0.25、0.5、0.75、1.0、1.5和2.0μmol/L等6个不同浓度乌头碱染毒组,运用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及对照组心肌细胞Cx43蛋白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蛋白印迹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染毒组心肌细胞中Cx43蛋白总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5μmol/L乌头碱染毒后,Cx43开始出现脱磷酸化;当染毒浓度达到1.0μmol/L后,Cx43脱磷酸化显著,且1.5及2.0μmol/L染毒效果和1.0μmol/L染毒组相当。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提示乌头碱作用后,心肌细胞Cx43蛋白在羧基端第368位点丝氨酸残基(Ser368)发生明显的脱磷酸化。结论一定浓度的乌头碱能诱导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发生显著脱磷酸化。  相似文献   

3.
灌服毒鼠强诱导大鼠细胞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CH  Liu Y  Deng LB 《法医学杂志》2005,21(1):27-29
目的研究毒鼠强体内染毒后,毒鼠强对大鼠脑细胞、心肌细胞、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Sprague-Dawley大白鼠20只,分成5组,每组4只,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体内染毒,按0.2,0.1,0.05,0.01mg·kg-1制作大鼠毒鼠强中毒模型,并以灌服生理盐水的健康大鼠为对照,分离实验大鼠的淋巴细胞、心肌细胞和脑细胞,用彗星电泳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后的细胞DNA损伤。结果0.2,0.1,0.05,0.01mg·kg-1剂量组的毒鼠强均可引起大鼠的淋巴细胞、心肌细胞和脑细胞DNA损伤,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毒鼠强诱导体内细胞DNA损伤可能是毒鼠强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分别对乌头碱染毒后不同时间组大鼠心肌NADHD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乌头碱染毒后30分钟,2小时和4小时的大鼠心肌NADHD活性明显降低并有定位改变,而染毒后12、24小时的心肌NADHD活性有所回升。证实产能较多的NADH氧化呼吸链在乌头碱中毒时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乌头碱染毒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心肌乳酸脱氢酶(LDH)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定位。染毒后30min、2h 和4h,大鼠心肌 LDH 酶反应增强,至染毒后12h,24h 活性仍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有氧氧化障碍的同时,中毒鼠的心肌糖酵解增强,为乌头碱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中毒机理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毒鼠强诱导细胞DNA损伤的彗星电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毒鼠强对小鼠淋巴细胞和脑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小鼠的淋巴细胞和脑细胞 ,以彗星电泳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毒鼠强处理后的细胞DNA损伤。结果  1/2 0~ 1/2LD50 剂量组的毒鼠强均可引起淋巴细胞和脑细胞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与对照组呈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毒鼠强引起细胞DNA断裂损伤 ,并呈现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大白鼠短柄乌头急性中毒后(LD_(50)剂量灌胃),乌头碱在心、肝、肾、血、脑内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体内乌头碱含量甚微或检不出。30例大鼠LD_(50)剂量灌胃后,16例2h内中毒死亡。其肝、肾内的乌头碱检出率明显高于心、血、脑,且中毒表现明显。另14例于2h整处死,其肝、肾、血中检出较高。16例2h内死亡组肝中乌头碱含量分析提示乌头碱在体内代谢很快。此结果为法医工作中乌头碱中毒案件调查、检材提取、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毒鼠强中毒实质性器官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i CH  Liu L  Liu Y 《法医学杂志》2005,21(2):107-109,1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大鼠实质性器官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染毒,制作大鼠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提取大鼠的脑皮质、脑干桥脑部、心、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不同浓度的毒鼠强可对心肌细胞、脑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肝细胞造成一定损伤,而对肾、脾组织细胞损伤不明显。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结构模糊,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扩张水肿,且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脑干桥脑部可见多处弥散性软化灶,神经细胞核溶解,神经纤维细胞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间隙出现,脑干损伤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心肌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线粒体弥漫性崩解或肿胀、肌丝断裂溶解、肌溶灶普遍存在等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肝细胞表现弥漫性肿胀,细胞模糊,肝窦狭小,内皮细胞肿胀,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糖原含量减少,与中毒剂量和时间均呈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心、肝可能为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  相似文献   

9.
挤压伤大鼠早期心脏损伤的细胞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SP  Liu XS  Jing HL  Li ZH  Chen YC 《法医学杂志》2006,22(2):90-92
目的观察挤压伤大鼠血清对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某些作用,拟阐明挤压伤早期心肌细胞损伤的细胞机制。方法培养1~3d龄SD大鼠心肌细胞,观察挤压伤大鼠血清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表面积、蛋白质含量、3H-亮氨酸掺入、胞内钙浓度和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大鼠血清组比较,挤压伤大鼠血清培养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次/min)由88.3±20.6降为26.4±16.7,心肌细胞表面积、蛋白质含量、3H-Leu掺入、胞内游离钙浓度(nmol/L)和Fos蛋白表达阳性指数增加。结论挤压伤大鼠血清通过抑制细胞搏动,增加胞内钙浓度诱导Fos蛋白的表达,引起心肌细胞肥大,介导挤压伤早期的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离测定血浆中的乌头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液中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方法以空白人血浆添加乌头碱标准品对血液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仪器测试条件、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进行全面考查,建立乌头碱定量分析方法。对血液中所含乌头碱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该方法在血液中的线性范围是0.1~5.0μg/m l;最低检测浓度为0.1μg/m l;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3.7%和4.5%;回收率在(97.0±4.1)%以上。结论所建方法实用、便捷,可对血液中乌头碱的含量进行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咖啡因对乳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方法取出生后2-3d的乳鼠脑皮质神经元,在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7d后,分别加入终浓度为300μmol/L和1 000μmol/L的盐酸咖啡因培养液,继续培养6-36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率,酶标仪测定Caspase-9的活性,电镜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300μmol/L和1 000μmol/L盐酸咖啡因组在给药后6h的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由正常值43.13±2.02分别增加到45.28±1.16和46.92±1.99;在给药后8h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最明显(P〈0.05),由正常值443.58±11.77分别下降到289.53±16.47和165.14±14.72;在给药后10h的Caspase-9活性最高(P〈0.05),由正常值1.00±0.000分别增加到5.33±1.02和8.33±0.92;在给药后36h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由正常值4.94±1.74分别增加到15.98±2.03和18.70±2.09;在给药后24h荧光显微镜下见典型凋亡小体。结论咖啡因对乳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甲醇-0.05mol/L碳酸铵水溶液-二氯甲烷(90:10:2)作流动相,在YWGC_(18)H_(37)反相键合相色谱柱上分离乌头碱和内标,用紫外分光检测器在235nm外定量,改进了动物组织内痕量乌头碱的HPLC检测法。运用该法检测家兔静脉注射乌头碱后的血毒物浓度,初步研究了乌头碱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表明其体内过程符合开放二室模型,T_(1/2α)=1.4682min,T_(1/2β)=34.1379min。体内乌头碱可以原形由尿和胆汁中排出,但以前6h尿排泄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介素(IMD)对大鼠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方法用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制作实验模型,样本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1h、复氧30min)、IMD组(缺氧-复氧前30min加入10-7mol/L IMD)。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和IMD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而IMD处理组明显升高细胞存活率(P〈0.01);在形态学上,IMD预处理可明显减轻缺氧-复氧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缺氧-复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和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IMD预处理可明显降低上述升高的比率(P〈0.01)。结论 IMD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减轻心肌细胞钙超载和抑制凋亡是其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 乌头碱是乌头属植物中所含的二萜双酯型生物碱类中的一种,成人口服纯品致死量仅约5mg,由乌头属植物引起的中毒与死亡屡见报导但一直缺乏较好的检测方法,使中毒后体内乌头碱分布与分解规律的研究难以进行,也给这类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应用HPLC分离检测生药中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方法已有报导。本文应用HPLC  相似文献   

15.
MDMA对原代培养乳鼠脑皮质神经元的损伤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4-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明(MDMA)对原代培养乳鼠脑皮质神经元的损伤机制。方法应用ATP酶测试盒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神经细胞线粒体内ATP酶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电镜下观察MDMA对神经元细胞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的组织形态学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同步比较,培养8d后加入MDMA后继续培养1d,MDMA(50~2000μmol/L)组显示ATP酶活性剂量依赖性降低,但在加入MDMA的细胞培养上清中未检出NA和DA,MDMA(2000μmol/L)组观察到了显著的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结论MDMA对原代培养乳鼠脑皮质神经元有直接损伤作用,该损伤作用非NA和DA介导,与抑制ATP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在含抑制物检材中的抗抑制能力,与磁珠法纯化检材相比较,证明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不同浓度血红素和腐殖酸与样本DNA进行混合,分为MDA处理组、磁珠法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PCR-STR单基因座D3S1358扩增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并应用Amp F詛STR誖IdentifilerTMPlus试剂盒联合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血红素质量浓度大于1 ng/μL或腐殖酸质量浓度大于0.1 ng/μL时,空白对照组经单基因座STR检测不能得到扩增产物;磁珠法处理组血红素质量浓度大于100 ng/μL或腐殖酸浓度大于1 ng/μL时,不能够得到扩增产物;MDA处理组各浓度抑制物均能成功扩增,完全不受抑制物影响。结论 MDA技术可消除血红素及腐殖酸的抑制作用,其抗抑制能力优于磁珠法纯化DNA,具有一定的法医学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A case of fatal aconitine poisoning by Monkshood inges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idental aconitine poisoning is extremely rare in North America.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confirmation of a case of accidental aconitine poisoning using a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method. The case involved a 25-year-old man who died suddenly following a recreational outing with friends where he consumed a number of wild berries and plants including one that was later identified as Monkshood (Aconitum napellus). Postmortem blood and urine samples we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All routine urine and blood toxicology screens were negative. The LC-MS/MS method allowed sensitive quantification of aconitine, the main toxin in A. napellus, and showed 3.6 and 149 microg/L in blood and urine, respectively.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in other aconitine-related deaths.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e dangers of consuming unidentified plants, and documents concentrations of aconitine in blood and urine in a fatal case of A. napallus-related poisoning.  相似文献   

18.
海洛因诱导大脑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XS  Zang LQ  Hao ZR  Li ZH  Liu SP  Chen YC  Qu JD 《法医学杂志》2007,23(1):14-17
目的观察海洛因有无直接诱导培养大脑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方法神经元培养取自SD大鼠妊娠的胎鼠大脑皮质,培养7d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海洛因(纯度80%)处理大脑神经元24h。用FDA法分析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观察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再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凋亡的生化特征。结果海洛因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神经元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可见细胞核染为高亮蓝色的典型凋亡小体,其细胞核明显固缩、凝聚和断裂,且随海洛因剂量的增加,出现凋亡小体的细胞明显增多;不同浓度的海洛因处理大脑神经元,电泳图谱显示清晰的DNA梯带。结论海洛因可直接诱导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