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同时也开启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历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而赢得了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进程,而且内生了裹挟并同化世界的空间占有冲动。以唯物史观审视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鉴证了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近代以来,中国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都曾面临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历史考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了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此在理论、价值、文明维度上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提高了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概念表征着人类对“共同善”美好生活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实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消解了共同体的最初样态,而且建构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形式重塑了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构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样态,从而在理论上批判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消解的现实,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共同体消解导致的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弊端;在制度上建构了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制度需求;在实践上推动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与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中国国家新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形塑国家新形象提供了新的话语和契机。我们可以借鉴最新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与互动:全面准确自我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客观评价西方现代化的贡献与局限;辨别厘清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肯定与质疑;强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我形塑的话语阐释;在“自我”与“他者”双向互构中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面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尽管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然而资本逻辑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主导不仅造成难以遏制的两极分化,而且导致财富创造与人的发展相背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反思与超越性,是在致力于摒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道路。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在制度、价值和文明三个层面形成了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及其两极分化困境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发展战略和精神力量,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优势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而现代化理论则是当时美国“冷战”的产物。现代化理论宣传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主张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所以曾遭致环境保护主义和许多“左”的理论批评,特别是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是一条无法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所以经过二三十年热潮后,各种现代化理论均已走上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持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现代化的测度和衡量方面,应以国家为单位。到2050年之前,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只是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用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人类发展指标体系,完全可以确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历史大错位中的文化价值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历史性错位:19世纪下半叶,当中国开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时,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20世纪60、70年代,当中国下决心追求现代化时,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批判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将如何重建文化价值体系?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应该走"修正了的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坚持追求现代化的立场;另一方面,借鉴前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中合理的文化价值元素.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  相似文献   

9.
包炜杰 《求索》2023,(4):53-58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与实践,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开辟出一条超越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鲜明中国逻辑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治理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经历“效仿欧美”“以苏为师”后,最终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性、价值性、全面性、持续性和世界性的鲜明特征。其深层价值在于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的桎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王平 《湖湘论坛》2023,(1):5-12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现代化理念和形态深入人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是一厢情愿的理论冲动,我们必须深入到哲学认识论的层面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出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对单向度的、具有强烈西方中心论色彩的西式现代化的突破。西式现代化观念的形成与西方思想家长久以来的、充满偏见的意识形态打造密不可分。然而,西式现代化的排他性、暴力性及唯物质性等内在缺陷决定了它不是现代化的理想形态,它最终必然会被其他现代化形态所取代。中国式现代化由于有效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弊端,同时紧密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它能够成就为一种更合理、更完美、更高级的现代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邹广文 《求索》2022,(1):15-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出了可资借鉴的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吕斌  栾雪飞  孙海杰 《前沿》2010,(5):26-28
邓小平对国际战略的谋划和对中国现代化的构建,是其中国发展战略的内外两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趋势,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科学认识世界战争问题,警惕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构建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完整的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问题;后邓小平时代的党的领导集体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现代化构想。  相似文献   

16.
龚昕 《前沿》2009,(2):20-24
在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中,毛泽东的财富思想促进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并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但又陷入了平均主义,影响了现代化进程。邓小平的财富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小康社会的新财富观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春生 《前沿》2009,(10):37-40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丰富的理论内涵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可以让我们深层次地发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实质和实践力量,从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从理论与实践、个别与一般、重点与全面等几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哲学蕴涵,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现代化的探索由被动推向主动,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现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深刻转变,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历史必然;从现代化的理论特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西方国家的、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创造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现代化的实践图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关键在党,必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徐坤 《求索》2022,(1):40-4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张广俊 《创造》2020,(2):50-57
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之下进行的,有其特殊的发展逻辑。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未能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不能正确处理中外、党群、城乡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以统一的思想指导自身建设,最终失去了自身独立性和革命前途,被历史大潮淹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