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群体性事件概念应包括以下几点,"群体性治安事件"可以说等同于"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具有人民内部矛盾的诱因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的众多性、群体性事件诉愿表达方式的非法性、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着重从不平等理论、公正受挫理论的社会群体心理分析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健全和完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包括: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作用、主导方面、防控重点等。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常态现象,它在对社会稳定形成干扰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社会管理者相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事件的主导方面,公平正义的缺失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标本兼治、治本为主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呈增长之势。从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层面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为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方法,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疏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面对与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因此,对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理性研究,是公安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由来及其界定,以及进入新时期以来,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状况、发生原因及其内在机理,是公安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有一定差异,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就存在着集群行为、治安紧急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多种称谓。本文对国内外各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虚拟化、发生场域网络化等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利害兼具,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还存在诸多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体活动及客观环境易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加强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制化建设,推进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民主化建设,形成并完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但也易导致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并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表现。作为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技术衍化的产物,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出瞬间爆发性、现实批判性和虚实互动性等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对抗法治权威,进而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巨大的骚乱。为此,需要深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通过标本兼治,预防和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反映,公安机关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力量。明确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现场管理的原则、策略与方法,有利于将公安部有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指示精神转化为现场指挥员的行动指南,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管理和处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群体性事件分为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和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目前高校群体性事件多是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具有行为目的单纯、非暴力性、持续时间短暂等特点。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包括高校内部和高校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并且有扩大加剧之势。对此,公安机关国内安全保卫部门应采取柔性化的方式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其处置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南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上升趋势,从2008年云南"孟连7·19"群体性事件到2009年"陆良8·26"群体性事件、昆明"11·21螺蛳湾"群体性事件,群体性冲突事件的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云南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论证和研究,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趋势与原因进行分析,探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其内在规律,加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既是构建和谐云南的迫切要求,同时对云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诱发因素和抑制因素彼此消长的结果。各级政府应设置预防机构,组建预防队伍,制定预防制度,构建预防机制,落实预防措施,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新生代群体的主体,“80后”农民工和“80后”大学生已步入历史舞台。客观地讲,由于先天教育不平等造成的差距进一步引起后天职业地位竞争的不平等,二者在获得较好职业地位的能力上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对于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日益提高和增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显然不能接受这一现实。对新生代群体的形成、追求及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群体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探求有效解决这一潜在矛盾与冲突的对策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后奥运”时期我国将迎来越来越多的重大国际性活动,如何更好地做好涉外安保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重大国际性活动具有规模大,规格高,参与人员数量众多,易形成场地饱和状态,相关活动多,社会影响广泛等特点。重大国际活动涉外保卫工作的相关事前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事前实务准备、警力部署等。对重大国际活动性涉外案(事)件的处理,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也是重大国际性活动涉外安保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精心处置。  相似文献   

15.
"维稳"新思考: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利益群体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内容不同。畅通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关系到30多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就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持续稳定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快,群体性事件作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负面因素日益显现,相关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就至关重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秉持"人道主义"关怀的助人活动,能够运用其专业方法介入到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解决之中,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或者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尽快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强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已成为当前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更有甚者,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些甚至是见利忘义,制造一起起震惊全国的恶性责任事件。通过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剖析民营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的成因,才能够提出有效的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繁多,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滋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也蔓延开来。自媒体时期网络的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其生成机理,最终掌握其治理规律,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并在特定情形下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显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公安机关要配合党委政府构建起“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法治化利益表达秩序,并且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把握好现场情势判断、法律法规适用和公共关系建设等环节,维护好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与质量上的变化表明,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定、团结及和谐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而能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成为对中共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因而,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历史新时期,为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形成政策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法律对策及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