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胆囊收缩素(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CaMKⅡ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CK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大鼠吗啡躯体依赖模型,将模型鼠的海马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体外给予不同剂量CCK-A及CCK-B受体拮抗剂,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海马神经元CaMKⅡα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慢性吗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元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在给予纳洛酮催促戒断后,与对照组及吗啡组相比,CaMKⅡα mRNA及蛋白均显著降低;③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加入不同剂量的CCK-A受体拮抗剂(CR-1409)、CCK-B受体拮抗剂(CR-2945),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与纳洛酮组相比显著升高,并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两种拮抗剂的作用以CR-2945起主要作用。结论CCK-A、CCK-B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因纳洛酮催促戒断所引起的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4.
Hong SJ  Li JL  Li LH  Qu YQ  Zhao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4):254-257,F0004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鼠成瘾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探讨成瘾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与吗啡依赖机制的关系。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吗啡依赖鼠七个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进行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吗啡依赖组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含量升高。结论吗啡成瘾相关七个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含量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结果提示吗啡依赖机制与特定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进一步揭示AC/cAMP-PKA系统上调与吗啡成瘾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中脑腹侧背盖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在不同时程中的表达,探讨GAP-43在吗啡戒断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并自然戒断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戒断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并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P0.01)。结论 GAP-43可能在中脑腹侧背盖区参与了吗啡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即刻刺激对中国树鼩体内DA、cAMP、cGMP水平的影响。方法给予中国树鼩电刺激后,即刻采取血液和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多巴胺(DA)、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结果电刺激组中国树鼩大脑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p)、纹状体(striatum)、伏隔核(Nac)组织中DA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52.33%、38.98%、25.25%、45.06%(P〈0.01);电刺激组中国树鼩血液中c AMP、c GMP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0.99%、14.94%(P〈0.05,P〈0.01);c AMP/c GMP比值比对照组增加了18.73%(P〈0.01);电刺激组中国树鼩中脑腹侧背盖区(VTA)、大脑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p)、睾丸(Testicle)组织中c AMP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1.84%、24.55%、21.07%、44.87%(P〈0.01),c GMP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7.95%、25.57%、35.33%、22.87%(P〈0.05,P〈0.01)。结论即刻刺激能促进中国树鼩体内DA、c AMP、c GMP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7.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CPP),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6d按剂量递增法于大鼠皮下注射吗啡,诱导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CPP形成,然后用盐水替代吗啡皮下注射大鼠10d,使CPP逐渐消退后,再用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激发消退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3个实验组分别在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20mg/、40mg/kg和80mg/kg,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结果 经6d吗啡训练后,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停用吗啡后,经10d的生理盐水注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逐渐消退;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使大鼠消退的CPP恢复,而实验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弱大鼠CPP恢复。结论 吗啡诱导大鼠CPP形成,褪黑素在一定程度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8.
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吴家文 《法医学杂志》1997,13(2):65-67,7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了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12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不断增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海洛因或吗啡中毒死亡的血液检测结果评判及死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鼠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邑谱分析技术(HPLC)检测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往大鼠,在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里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在死后12h内,心血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在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增加.心血中吗啡浓度少数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10.
海洛因戒断大鼠位置偏爱及海马神经元膜电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戒断期大鼠的位置偏爱性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并探讨行为变化与神经元膜电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作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大鼠模型,对大鼠Y型迷宫位置偏爱行为及其海马CA1区神经元膜电特性,以及电镜下海马皮质突触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期,大鼠Y型迷宫位置偏爱显著增强(P<0.01),其海马CA1区神经元静息膜电性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动作电位(AP)半幅时程和10%-90%衰减时间缩短(P<0.0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幅值和曲线下面积增大(P<0.01)。电镜下见戒断组动物海马皮质神经突触间隙较对照组变窄,前膜和后膜内电子致密物聚集,密度增高。结论 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模型,可引起大鼠明显的位置偏爱,且在不改变静息膜电特性的前提下,海马CA1区神经元AP和EPSP特性及突触结构产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急性吗啡中毒大鼠随给药和死后时间延长 ,主要脏器内吗啡的分布变化规律 ,为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尸检取材提供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 ,观察 44只尾静脉注射吗啡的大鼠。从给药后 15min到 5h ,从死后即刻至 48h ,脑、肾、心、肝等脏器内吗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注射吗啡后短时间内各脏器均有吗啡存在 ,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 ,且随时间延长吗啡含量上升 ,达高峰 ( 1h)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同组织器官的吗啡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差异巨大。脑内吗啡出现早 ( 15min) ,消失晚 ( 5h) ,峰值高 ,死后衰减慢 ( 4 8h仍呈强阳性 )。肾脏次之 ,但明显优于心、肝。免疫组化SP技术可作为一种鉴定吗啡类毒品中毒的特异性方法 ,脑、肾是其较理想的检材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急性吗啡染毒大鼠脑内吗啡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吗啡存在于人脑的前连合、外侧嗅束、海马伞、胼胀体、扣带、穹隆;间脑的丘脑终纹、丘脑网状核、乳头丘脑束;脑干的脑桥横纤维、锥体束、脚间核;小脑髓质和脊髓白质中。注射吗啡10分钟后即可在脑少数部位出现吗啡。本研究为吗啡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并为吗啡染毒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洛非西定对大鼠吗啡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研究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及盐酸吗啡合并灌服盐酸洛非西定后 ,大鼠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 ,在合并用洛非西定后 ,大鼠血清吗啡的T1/2Ka由 0 2 5 7h增加到 0 349h ,T1/2K由 2 5 0 2h减少到 2 2 5 0h ,Cmax由 3330 μg·L-1减少到 16 48μg·L-1,AUC由 12 390h·μg·L-1减少到 72 80 6h·μg·L-1,CL由 0 80 7L·h-1·kg-1增加到 1 374L·h-1·kg-1。洛非西定可降低吗啡的吸收及血液中吗啡的浓度 ,加快吗啡在大鼠体内的总体清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