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齐泽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结构出发,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幽灵式"的诠释和重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是无所不在的幽灵.这一认识是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反思.其二,意识形态已被神秘化和崇高化,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与"无意识"密切相联.在对意识形态挖掘中,齐泽克注重对现实行为的心理分析,关注意识形态现象背后的主体心灵,彰显了齐泽克批判精神的价值所在.其三,意识形态幻象的功能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一致性和整合意义.尽管齐泽克力求"穿越"意识形态幻象,但他依然认同并维护意识形态幻象.因此,最终未能摆脱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进行截然的本体论式的区分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认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支撑物并不是"虚假意识"而是"意识幻象"。对于意识形态幻象需要采取发现"征兆"、尊重与包容"他者"、揭示"空无"等三种策略来进行穿越。穿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必须要认识到资本存在"崩溃点",在日常生活中抵抗住资本的诱惑,在政治领域中坚持阶级斗争对抗资本的压迫。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批判理论扩大了意识形态分析领域的理论视野,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都塞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意识形态学说.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无意识的、非工具的、"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成为统治权力运行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至今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许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继葛兰西和阿尔都塞之后最系统地探讨过意识形态概念的著名学者.本文试图阐明他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四个方面:一、他既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又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处于二者之间.二、他兼顾中性的意识形态与贬义的意识形态,广泛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含与特征.三、他对贬义意识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竭力维护和重新阐发,对"虚假意识"概念正名.四、他既非阿尔都塞主义者也非新葛兰西主义者,处于二者之间.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学说显示出一种中正平和的色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趋向成熟和精致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贬义化意识形态”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共同理论前提。这一理论前提蕴含着三大理论误区,即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对于这三大理论误区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辨正,是有效打破意识形态终结幻象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在"的形成。但这种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这一"分裂"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又成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因为没有现实的"分裂"也就不需要意识形态的"缝合"。然而意识形态这种"缝合"现实的努力不仅是漫长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打破了封闭、单一、沉闷的状况,呈现出开放、多样、活跃的局面.在思想观念上,西方与东方碰撞激荡,历史与现实传递转化,正确与错误斗争较量.在价值取向上,由封闭式的局限性趋向开放式的广泛性,由传统的一元化趋向现代的多元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这种纷繁复杂、多样易变的现状,对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世界动荡引发的世界格局变化,既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向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考察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的调控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课题.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向,我们要顺应趋势,采取有效的调控形式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相互转换的桥梁,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起着"晴雨表"和调节器的作用.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影响力增强.分化趋势加快,彼此间相互影响增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愈加复杂.有效疏导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理论家,约翰·佛柔(John Frow)从文学角度解读意识形态,他通过融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表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佛柔的意识形态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在改造传统马克思主义基础决定论的前提下的会话状态与系谱的系统.分析并强调意识形态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会话、文学的关系.二是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正确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意义的思考路径是“从人间到天国”;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消灭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重要理论支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论述和思想,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维护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阿尔都塞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尤其是他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就是考察意识形态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凸显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向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重新考察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谱系和解读其逻辑构架,彰显出葛兰西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认识当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依然是当今文化研究中的热点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否实现时,要坚持关系思维、知行合一以及动机探析.笔者认为,某一意识形态只有在得到社会中大多数民众自觉主动的认可和践行时,才真正获得了领导权.意识形态主动权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强调的重点、实现标志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均不相同,但是,三者又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罗国明 《学理论》2013,(13):72-73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工作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存在着欠缺,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重大问题的鉴别力有些薄弱,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错综复杂的现象,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甄别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增强创新性和主动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识形态观。习近平意识形态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坚持"两用""双百"方针、努力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等。他的这方面思想开拓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崭新局面,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如意识形态斗争扩大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提升,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关于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党性和人民性、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等方面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