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重心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实践文摘     
《实践》2010,(3)
<正>我国首提"三农"投入"比例式增长"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对"三农"的投入要以"比例提高"的方式实现增长,其支持力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相似文献   

3.
<正>"三农"投入咋保障?投入总量比例"双保险"三项支出明确"三优先"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持续稳定增加"三农"投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大"三农"投入。这从总量和比例两个方面,对"三农"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未来"三农"投入的更大幅度增长作出了制度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出、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土地出让收益投向"三农"的表述上也有了新变化。2006年的中  相似文献   

4.
去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基调是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目标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重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财政支农和农村改革方面,至少有10个突破点。1、尝试建立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一号文件第二条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这是缓解“卖粮难”,进行有计划种粮的开始。2、开拓农业基础设施筹资新渠道,鼓励农户投资一号文件第三、八、二十二条规定:农户自建…  相似文献   

5.
曾和 《新湘评论》2005,(3):20-20
去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基调是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目标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重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财政支农和农村改革方面,至少有10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10,(4):26-26
上情下达财政部:将继续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财政部门将在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等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二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支持提高主要粮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8,(3):14-15
乡村振兴,“钱”从哪来?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概念体系的混乱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不少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和争论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失之偏颇.文章试图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入手,通过厘清区域财政支农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挖掘区城财政走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涵和实质,为开展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6,(6)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局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坚持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2005年,市财政投入资金1.15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涉及农户47万户;投入资金19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人才培养等三项工程;拨付山区生态林管护补偿资金1.66亿元,聘请42990名农民管护山林,使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相似文献   

1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永臻 《求实》2006,(11):82-84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长期以来,我国支农资金因投入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思考,记者深入到全省17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的赫章县进行调研,从项目选择到产业构建,赫章的探索和试验都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关注中国     
正●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加大"三农"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实际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强调,在"三农"投入上,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相似文献   

14.
徐小军  屈耕乾 《唯实》2007,(12):82-84
现有财税体制造成基层财力紧张、支农资金分散等问题,成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只有整合支农资金,理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渠道;调整现有财税体制,增加县乡可用财力;开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知识园地     
一号文件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的大背景下,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27条惠农政策,到底有多少“含金量”?1.农业税减免全面“提速”,有望提前2年全部取消;2.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加大,给予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3.农村金融改革渐入高潮,可探索建小额信贷组织;4.支农资金加大投入,将超过上年;5.先进农业科技进千家万户,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6.国家更多地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买单”。(摘自《人民网》)格式合同中的哪些条款无效根据《合同法》第…  相似文献   

16.
崇州市积极利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结合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并股份量化到合作社或入社社员,着力培育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有效破解了财政投入项目"自筹资金难、经营管理难、农民受益难"和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投入后,"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割管理不善、运营不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视野     
《党的建设》2009,(3):60-61
中央鼓励探索"省直管县"据新华社报道,新华社日前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即"一号文件")。《意见》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的提出和实施,财政支农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其目标由提升农业生产力扩展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直至较为全面地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这种变化在浙江省尤其如此。因此,需要结合新的目标,重构财政支农的评价体系。依据新的评价体系对浙江省财政支农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显示,除了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产出总体呈下降态势外,其它类别的投入与产出都呈增长态势。相对于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来看,对科技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更应加强。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更应注重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支农资金的效益评价,并且适当调整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陈鸿 《实事求是》2008,(4):30-33
国家财政支农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国家应建立“全面和谐项目型”财政支农体制。该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体制的宏观层面,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量递增”模式、支农投入的“分工协作,依法统管”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体制的中微观层面,亦即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应建构与法律、阶段、公正、实情和谐的立项预算机制,建构与招投标的对象、过程、结果和谐的实施机制,建构与项目的进程、范围、监督目的和谐的监督机制,建构与项目的国际标准、国情、进程和谐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农业投资主体地位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以财政、银行、农民等为主体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投资新格局.财政也从过去单纯直接组织供应农业资金,变为通过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导向作用来实现国家对农业投资的调节、控制;从过去扮演的农业投资总供给角色,转化为农业投资调节中心的角色.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这就向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跳出就财政资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