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逢好朋友婚嫁而略备薄礼相庆,倒也在情理之中。倘若为享有官绶之人的升迁而举杯换盏,这种“弹冠相庆”倒让进不了圈子之内的人害怕了。 时下“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还存在。有些人当了小组长也自我感觉是个“官”了,于是也要由公家出钱给自己印制小组长名片;有些主持全面工作的副职,也不乏有人在头衔的后面打上括号而特别注明“无正职”者;也有一些人虽自己没有一官半职,但当其“哥们”已“成仙”时,于是自己也就随之而“升天”了……其实,从古至今凡摆“官架子”者,无不遭人白眼;凡趋炎附势者,也无不遭人唾弃。今  相似文献   

2.
毋为名所累     
名人皆有之。然而,知名度较高的名就不是人人都有的了。美美众生,有些人的名仅与生命同在,人一旦死去,便“尔曹身与名俱灭”;而有些人却名重千秋,流芳百世,“不废江河万古流*。纵观古今,名这东西,既能催人奋进,又能使人陶醉,甚至还能让人丢了身家性命。千百年来,名为无数人所追求,总想把它弄到手。为了名,不惜千金买名者有之,投机取巧沽名者有之,创尖脑袋非法攫名者有之,自吹自擂、互相吹捧扬名者亦有之。扬名并不是坏事,想出名、爱扬名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出名要走正道。靠拼搏奉献而得的名,大家佩服,传得久远。而那些…  相似文献   

3.
诸葛孔明与识人赵兴寒山诸葛亮《心书》中阐述了很好的识人之道,可谓他一生识人的总结。诸葛亮一生痛恨“奸伪悖德”之人。何为“奸伪悖德”之人?《心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人的特点。一者“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也就是拉帮结派、嫉妒贤才、陷害忠良。二者“侈其衣服...  相似文献   

4.
知人者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知人者智,有知人者为智者的意思。善于知人者,可选朋而友,可择邻而居,可唯贤而举,可因材而用,可趋“明君”而事,可取“良木”而栖,从而内可以保身,外可以立业,是为智;不善知人者,或者有眼不识泰山而效子期失伯牙于交臂,或者好心不得好报,农夫暖僵蛇于肘腋,或者弄斧于班门尚自鸣得意,或者对牛而弹琴尚兴高采烈,或者用了有才无德之人而坏事,或者用了有德无才之人而误事,或者用了无德无才之人而既误事又坏事,是为不智。  相似文献   

5.
谋人之风当刹茆永茂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大多数同志都在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工作,但也有少数人不学无术,干事业无精打采,平平庸庸,毫无政绩,而在谋人方面却“才华出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颇有“实绩”。被谋之人主要有四种:一谋上级。挖空心思与领导套...  相似文献   

6.
郭庆晨 《党课》2014,(23):82-84
有些人,在个人成长和职场进步的过程中,不是凭借能力拼搏奋斗,而总想抄近路、走捷径;有些人,为了给子女和亲属找个好差事、谋个好职位,不是鼓励他们通过正常途径去竞争,而是走门子、找熟人……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走后门”“拉关系”,比较文一点的说法叫“请托”,亦即托人办事。当然了,这里的“请托”不是一般的家常琐事,而是涉及人事安排等大事、要事;所请托的人也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而是有一定权势的官商要人。千百年来,“请托”之事络绎不绝,“请托”之人层出不穷。由“请托”而收贿受贿、徇私弄权、违法违纪,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安广禄 《党课》2012,(20):100-102
清代的刑隶中,有“宰白鸭”的陋俗。 所谓“宰白鸭”,就是有钱、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里遇有人命官司时,以重金收买贫寒子弟或无业游民来顶替真正的凶手去认罪伏法。因为这些顶凶者为了钱财而主动去送死的行为就好像是因贪利而被人任意玩弄、宰杀的白鸭,故被俗称为“宰白鸭”。“宰白鸭”的陋俗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的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广东的潮州、惠州等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8.
王晓河 《前线》2013,(1):84-84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按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孔子说,算了吧,我没看到过能察觉自己的过错并在内心与自己打官司作斗争的人。孔子周游列国,见识广矣,然而不曾得识自讼之人,可见自讼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美德。  相似文献   

9.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0.
全新明 《党课》2012,(15):106-107
“俗”者,粗俗、庸俗、卑俗也。俗气,指的是世俗间i一切恶浊之气息。古人有“十大俗气”之论,分别是:一、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二、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三、遇美人企足观望;四、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五、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六、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七、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八、与人交谈便借刁言以逞才;九、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而被人索偿时则其态如王;十、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必揭人短处。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相似文献   

12.
陈常国 《党课》2010,(22):63-64
雅量,即宽宏大量,气度非凡,率真忠厚。雅量者乃大德之人也。人际关系中,雅量是春风化作的雨露,是阴霾化解的阳光。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要努力提升“雅量”层次,做“雅量”之人,办“雅量”之事。  相似文献   

13.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烽火连年,诸侯争雄。一日,齐桓公问管仲:“何事会害吾霸业?”管仲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贤而不任,害霸………““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任贤难,原因有三: 一日疑而害任。有些人患有多疑症,贤能既用,疑心俱生。具体表现,一是不放心。所用之人,年纪尚轻,能否驾驭时局?所用之人,经验不足,能否轻舟泛波?所用之人,个性太强,能否息事宁人?——思前虑后,放心不下,难付重信。二是不放权。受权之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指出:“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于读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本可与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可尽。自非通人,但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里汤显祖提出了“情”,鼓吹“情之至”、至情,说有了这么…  相似文献   

16.
《法制日报》上有一篇报道说,有一桩案子,由于某市“个别领导人”一再下达旨意,使得该市的两级法院左右为难,明明是人为制造的错案,也只能任由它一拖就是三年多,既不审也不判,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原本无罪的涉案人一直不明不白地关押着。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我们有些领导执政不公,甚至以权谋私,询私枉法;而我们的执法者也为了顾及某个领导的“僧面、佛面”而忘记了公道,更忘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精神实质。有些同志素来看重“面子”。为人处世时,对“面子”显赫者躬腰仰视,只要是他们说的话,都要当作“圣旨”般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取得他们的欢心,哪管什么规矩?更有些人  相似文献   

17.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多有贤哲,在经国济世、富民安邦等方面遗珠闪闪,其用人思想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至今仍光灿不逊。一、礼贤下士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善用人者为之下。”认为善用人者必谦下。鲁定公姬宋曾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向也说:“虽有贤者而无礼以待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对待贤能之人,若不能够以礼相待,他们怎么会诚心尽力地办事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教育最有为、最可塑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不仅会直接影响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应把“八荣八耻”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学生学会“做正直之人”、“做诚信之人”、“做善良之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4,(7):110-111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现象:因为性情不同而导致“不合群”。“快人快语”者与:‘慢条斯理”者难相处,“文质彬彬”的人与“豪爽直率”的人也难聚首。如此,?怎样才能让自己能够跟不同情情的人和睦相处,变得更“合群”呢?  相似文献   

20.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