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例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阶位低,法律体不完善,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介绍了美国、日本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状况;提出了从立法障、机制保障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建议,特别强调应将公民知情权纳入宪法、尽快促成更高阶位的立法、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信息公开的例外范围、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知情权是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权利的关键,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知情权已由《宪法》赋予。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支撑,公民的知情权还停留《宪法》原则的权利层面上没有被确认为实有权利。反思非典的教训,我国权力机关应加速对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及立法研究,早日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刘颁 《人民论坛》2014,(8):123-125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共识,也是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必然要求,更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其实现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政府信息公开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价值品质,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制度方面完善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以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认了公众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规定了依申请公开制度。至于《条例》的颁布实施究竟是否意味着知情权已经得到了我国法律法规的确认暂且不论,至少它明确认可了公众享有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共识,也是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必然要求,更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其实现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政府信息公开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价值品质,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制度方面完善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梁志卫 《重庆行政》2019,20(1):34-36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实施以来,通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都依法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在保障人民知情权、打造阳光政府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制度的缺失特别是程序制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我国推行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4月2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据规定,该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国为何致力于推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如何评价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水平?该条例的实施和发展前景如何?本刊特邀请《条例》草案专家建议稿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教授,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撰写专文。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09,(11):92-93
韩敬、胡细罗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然而,《条例》在规定知情权法律救济途径时,由于并未充分考虑其独特的性质,故知情权如遭受侵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传统的救济手段中面临诸多困惑与尴尬。因此,在宪法中明确赋予公民知情权以基本权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提升条例的法律位阶,变条例为法律;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危机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智增 《理论月刊》2010,(1):147-149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尤为重要。文章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沈工开 《群众》2010,(4):59-6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以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认真贯彻《条例》精神,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础,制定、完善了《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分类指导、强化督促检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了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影响,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力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条例》的公布实施,将更加有效地规范和推进行政机关的政务公开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  相似文献   

13.
陈运雄  蔡梅娥 《求索》2008,(12):137-139
政府信息公开有其深厚的理论作为前导和立身之根基。从法学理论上来讲,人民主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立论之根本,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发挥着指导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阐述了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贯彻落实该条例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对信息公开的主体、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主动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监督机制和保障制度等进行了解读;指出要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应重视信息公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制定规范的突发性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和程序.  相似文献   

15.
晋政办发[2011]8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人民政府指定各地档案馆、图书馆为政府  相似文献   

16.
渝府发〔2008〕1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切实开展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根据《条例》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是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是推行政务公开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科 《前沿》2011,(18):40-44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确立,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使这项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制度得到落实,需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找到促进《条例》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日,我国一部备受瞩目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部于去年4月颁布的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使我国政府迈向一个信息公开的新时代。5月12日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也让全国人民体会了这一条例的巨大威力。“这次地震,公众能够得到的信息铺天盖地。在我国,人们以前从未如此真切地看到过一个灾难这么多的场景和细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说,  相似文献   

19.
王璐 《楚天主人》2008,(5):40-40
国务院法制办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行政法规草案,凡是其中不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原则上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言论源于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从法律制度上、政务公开上对公民知情权做出明确规定,这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0.
甬政办发[2012]11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探索了多渠道的公开形式,公开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呈现稳步推进、逐步规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