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自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白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网际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与真实生活平行的另一个空间;网络游戏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想象的社会共同体,是一种真实的线上初级群体组织,通过想象的体验,参与游戏的大学生个体能够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建立认同与归属,从而建构起一种区位化的青年亚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对抗仪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逐渐消解。青年群体利用各种新媒介形态,进行各种亚文化实践,不断追求自我表达,构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充分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盛行原因与功能价值,准确把握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辩证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霖 《青年探索》2013,(6):13-18
本文分析了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伦理价值取向上形成的冲击,指出新媒介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自由的诉求,尤其是表达自由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并因此而形成分享与垄断、多元与权威、游戏精神与功利原则的对立。而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为与自治、协商和社区文化的伦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务、协作精神等建设性资源。  相似文献   

8.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剧本杀游戏凭借其娱乐性、表演性、互动性以及社交属性,成为当下仅次于看电影、运动健身的最受青年群体喜爱的线下娱乐活动形式,并且形成一种新兴的文化消费业态。深入分析青年群体在剧本杀游戏中的狂欢表征及其形成机制,洞悉青年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与市场消费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行为特征与代际更替的群体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年形象类型与青年价值观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通过对几种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和变化的分析,论述其对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鹏  韩昀 《青年探索》2015,(2):58-67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理论脉络并非是单线条发展的,而是多维度多个向度的变奏。目前,国内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多数停留在风格、抵抗、收编等关键词的解读,而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及梳理却较为少见。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在汲取芝加哥学派越轨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多动理论的动态平衡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理论模式。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权力概念是按照某一种逻辑逐渐清晰起来的。年龄、阶级、性别、种族这些维度都是在不断地强化权力观念,这对文化研究的发展都是起着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网游情缘是指以网络游戏社区为媒介展开的新型网恋模式,近几年呈迅速增长的态势。通过对《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的网络恋爱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有着其他虚拟社区不具备的特质,游戏的背景故事以及"二次元"亚文化是玩家产生代入感的因素,代入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游戏中的共同行动使情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游戏中网恋者对多平台的利用增加了双方的互动,人们有了更多的认识渠道与沟通平台,但也是更全面的自我暴露;凭借互联网的时空分离特性,网游情缘相较传统恋爱更为多元化,在传统恋爱中受阻较大的同性恋情也得以在网络中消解歧视。相对于其他形式网恋,网游情缘更关注和放大个人的情感需求。青年群体是互联网尤其是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恋爱方式以及爱情观念,同时以网络游戏为平台的网恋研究也有助于补充现有研究中受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对网络游戏产业和游戏市场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和游戏市场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3,(6):94-95
刘建银、周轶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撰文认为,旨在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监管政策大致经历了从笼统监管到专项监管两个阶段。监管的领域和手段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游戏内容的行政审批、对网络游戏出版与经营单位资质的行政审批、对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的行政与技术监管以及对网络游戏经营场所的行政监管等。目前,网络游戏监管政策仍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职能重复设定、针对青少年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网络游戏行为的监管及保护有效性不足、监管政策技术和手段过于滞后等问题,亟待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寓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计元素暗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显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极易误读暴力游戏中存在的人类"原始意象",文化规范理论从文化的规范性透析即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关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另辟蹊径地把原因解释为控制犯罪力量的薄弱,为理论论争提供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青年群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群体,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密切关注和重视对青年群体道德风尚的规范和引导,使传统文化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合理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网络语言文化,其边缘性、批判性、反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等都彰显了后现代社会文化特性。"屌丝"这种近乎"变异与狂欢"的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的嘲弄和反讽,是对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现实的一种解构;同时,它又是青年反抗传统文化、彰显自身个性特点的工具。"屌丝"族期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和社会应给予"屌丝"族更多的包容与关爱,积极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