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责任政府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责任行政模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必须回应和满足社会和民众的要求,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追求与新公共行政所主张的社会公平理念相契合。而现代行政强制作为责任制政府的制度和机制安排之一,在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伦理缺失显然与责任行政追求公平正义、回应和满足公众利益诉求的这种"应然性"相背离。因此,现代行政强制,要从伦理的维度出发,站在公共利益的基点上,真正合乎维护社会正义的正当目的,回应和满足民众利益,重塑政府行政的伦理精神,以实现现代责任制政府的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是对公共行政参与主客体交互两种矢量的描述。它作为公共行政参与的整体表征,参与过程性内容与参与结果实质就是"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发酵"反应与效应体现。然而,过程性内容的边际性与"依存张力"及"非离散性"效应的脆弱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必要性。公共行政"善"之诉求与公共性要求的同一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实然性,而公共行政参与的自主性价值与终极性价值的联结则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对象性;公共行政参与之公共性检视旨在以公共理性维系"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效应,促使公共行政参与的过程性内容体现公共性规则,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这对行政生态关联持续和谐一致的公共行政生活。  相似文献   

3.
行政伦理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国家公务员和各级政府、各类行政机关等公共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行政伦理观以其深刻的內涵体现在公共行政的各个实践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实践价值;此外,行政伦理观还具有重要的行政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裴晓勇 《行政论坛》2010,17(5):15-18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公共行政缺少了公共性会导致政府的一些部门和官员在行政过程中为牟取私利而非法侵犯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公共性的缺失。我国应该在建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从构建民主政府和强大市民社会两个途径来重塑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这对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而正义感则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强化公务员正义感是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公务员正义感是指公务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正义性情感、正义性反应以及给予社会公众的正义性体验,它包含行政道德正义﹑行政话语正义、行政行为正义以及行政心理正义等四个方面。构建一个优良的正义感反应系统并强化公务员正义感,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行政伦理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务中 《理论导刊》2008,2(3):48-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公共行政伦理,因为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和谐的诸多问题都与公共行政伦理的缺失有关.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是权责平衡,权责平衡有其质、量、度三个基本方面.对于当前中国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政府及其官员既行使较大权力又承担较大责任的"高高模式"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行政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行政的道德责任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长期以来,人们仅仅看到了公共行政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但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公共行政的道德职能问题,而是把道德的问题归结为社会成员个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去.实际上,公共行政的道德责任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公共行政其他职能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公共行政道德责任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和提供交换正义,公共行政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将会促进公共行政全面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观演进的行政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澜 《理论导刊》2005,(2):16-18
公共行政学创立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几经变迁,但对"公平与效率"的探讨与追求是百年不变的主题.从传统公共行政对"效率至上"的单向度追求,新公共行政学对"社会公平"的倡导,到新公共管理运动尝试追求"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政府改革运动,对于我们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社会协调、全面、有序的持续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曾保根 《行政论坛》2009,16(3):88-92
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公共行政范式演进是在"效率"与"民主"这两大价值观之间进行取舍或者相互博弈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集合.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恪守"效率至上"价值观,将行政领域定位为技术性的管理过程,导致民主价值观缺位.新公共行政范式把"社会公平"添置为公共行政的第三块基石,将民主置于与效率和经济同等的地位,并力图通过分权、权力下放、责任扩大和顾客介入等途径彰显政府的民主蕴涵.新公共管理范式对"效率"价值进行了扬弃,强化了政府价值观的"效能"理念;然而,该范式倡导的掌舵型政府、政府职能市场化、企业家精神和顾客导向等改革理念在事实上造成了民主价值观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郭泽保 《行政论坛》2004,25(2):10-12
政府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管理、集权和人治。近代社会是公共行政的起点,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主要体现为“守夜人”的角色。到十九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使“行政国家”出现,公共行政学也随之产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学,使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以后政府治理的基本范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行政改革,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出现了公共管理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即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式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和解除管制政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