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叶慧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3):44-45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我省司法机关在平安浙江、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法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民情的支持,为此,特提出"法治社会化"的概念,这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法治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学习、传播、塑造与传承的过程。法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和唤醒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信念。而普法宣传教育、党政机关等国家公共组织依法办事的榜样示范和公民亲身参与法治实践、以法治量化评估促进法治社会化,是法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红昌 《今日海南》2014,(12):17-17
<正>作为依法治国建设中的最广大群体,公民的法治观念与守法状况对依法治国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除了要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外,尚需要努力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改善公民遵纪守法状况。第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质言之,应通过各种形  相似文献   

4.
通过普法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这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基础性工程。7月下旬,赤日炎炎,在火热的天气里,浙江省的“五五”普法正式启动。“五五”普法启动伊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亲自撰写了署名文章——《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浙江》。他指出,从1985年开始的全民普法,堪称是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创举,它  相似文献   

5.
周福莲 《群众》2021,(2):35-3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不仅抓住了全民普法的要害,更为我们进一步创新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把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工作着力点,在即将开展的“八五”普法中,分层分类有序开展,精准有效实施推进,大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促进全民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司法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改变我省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方法方式陈旧等状况,切实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海南省司法厅自2013年11月起,在全省组织开展"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互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风趣  相似文献   

7.
杨萍 《新疆人大》2009,(12):32-33
为突出法治实践,推动依法治区工作由"虚"变"实",自治区在总结、借鉴过去20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提出"法律六进"拓展和延伸为"法治六进",即:法治进机关、法治进乡村、法治进社区、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法治进单位的"法治"活动。开展"法治六进"活动,使自治区的普法宣传教育工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五五"普法启动第一年。这一年,杭州市余杭区作出了一次足以在法治史上留下印记的探索——量化法治建设。这个叫做"法治余杭量化评估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可以度量的指标。至今,余杭已经连续3年公布了"法治指数",而最新一年的数据也即将出炉。  相似文献   

9.
普法转型     
林蕾 《人民政坛》2008,(10):40-41
要完善普法工作、优化普法效果。最重要的是革除那些旧的不合时宜的普法理念和做法,按照现代法治的精神来建构现代化的普法。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这充分凸显了全民守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顾耀昌 《群众》2015,(4):45-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信念、决心、行动,全面推进依法治  相似文献   

12.
正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  相似文献   

13.
"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前提。在关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理解上,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自身内容的泛化(或者扩大化)问题,它模糊了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相互混淆的问题,它影响了法治精神的有效弘扬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树立。因此,要适度区别"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要精准提炼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为科学确立"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奠定思想基础。法治精神是法治自身的客观精髓和神韵,法治精神的核心意蕴包括法律主治精神、人民主治精神和平等之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在于执法者阶层对法治精神的弘扬;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法治的主观意象与认识,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包括法治自律意识、法治信仰意识和法治敬畏意识,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在于全体公民法治意识核心意蕴的树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建立法治社会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必须有全社会的法治精神作保障。而法治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正人民网·4月18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学者认为,规划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七五"普法规划提出五个工作原则,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6.
许建跃 《今日浙江》2009,(13):54-54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法治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融会贯通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普法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预防犯罪,而是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人们需要法律知识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普法正潜移默化地培育着这种意识。从1986年到2005年,上海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经过20年的普法,已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铺下了坚实的道路。2006年至2010年,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综观决议,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凸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3,(12):85-85
宋立军在《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撰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香港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经由违法"占中"呈现异化与淡薄,其深层原因是香港青年学生对西方选举民主盲信盲从,民主与法治意识错位以及忽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髓。作为香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香港青年学生法治意识堪忧,严重影响香港依法治理。陆港两地需要以文化凝聚法治共识,完善"一国两制"的包容互信,树立香港青年学生的宪法共同体意识,培育"一国两制"的法治精神源泉,努力开拓香港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当今世界文明国家的价值共识,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之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素,是法治是精神富有之社会建设的最好制度保障,一个精神富有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法治完善的社会。浙江要进一步深化对"法治浙江"战略之重要意义的认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大力度,完善举措,深入建设"法治浙江",在法治维度上努力实现全省精神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