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在中唐的诗歌殿堂里,李贺和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李贺诗歌因其语言"奇峭"、"瑰诡",而被人称为"鬼才"。李贺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擅长用奇伟的想象营造浪漫的诗歌情境,且追求"务去陈言",注意语言的创新,因此,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羞于雷同,笔者主要从其诗歌的拟人、夸张、婉转这种修辞手段入手,从语言角度来谈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李贺诗歌的诗理特征周尚义李贺是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自晚唐杜牧为李贺诗作序直至本世纪,“少理”似乎是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定论。一千多年来,有的诗评者认为李贺诗歌义理不足,有的认为其与事理不合,有的认为其文理欠通等等。笔者认为:李贺的诗作并...  相似文献   

4.
王纯 《今日广西》2014,(7):55-55
老实说,从当下的书籍里,诗鬼李贺的诗歌可觅的不在少数。人们都知道,在盛唐时期,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李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诗一度遭遇“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5.
李艳  鄂霞 《前沿》2007,(6):209-211
李贺以其笔补造化之功,在唐代诗苑卓尔不群。本文着重从李贺诗歌审美倾向的悲凄性和虚幻性两个方面来展示诗人特异的心理特征、诗作的独特魅力和带给读者的新鲜感受。  相似文献   

6.
张发坤 《理论月刊》2003,(10):45-46
陈安先生的《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和独立性》一文对国际经济法这门新兴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专门论述,但笔者不同意陈安先生关于国际经济法的“边缘性”特点的定性,并着重从法律的调整对象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经济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不是其他法律学科部分内容的简单集合,不具有边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煜 《前沿》2002,(12):166-168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含义丰富。本文旨在从其中一个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谈起 ,从“天人合一”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表现 :主客观相融 ,情景交融 ,一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8.
全群艳 《求索》2010,(11):139-140,136
双重的文化身份和特殊的人生经历铸就了杜拉斯边缘性的文化身份,而这种边缘性的文化身份又决定了她边缘性的叙事主题。她揭示殖民者的罪恶、控诉战争的恐怖、斥责灭绝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从边缘出发,展现了边缘人的生存状况,这是杜拉斯一贯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周茜 《思想战线》2007,33(5):61-66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情。其三,在作品的意境美感方面都呈现出奇谲诞幻、哀艳冷隽的特色。对二者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贺诗歌的深远影响、吴文英创作的艺术渊源,以及诗与词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陈文兵 《前沿》2008,(11):164-166
潘漠华的诗歌洋溢着永远的“缠绵的乡心”。潘漠华诗歌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潘漠华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和对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抒写上,潘漠华的诗歌的“乡心”还通过他的诗歌标题表现出来。潘漠华诗歌中的“乡心”在形式上是通过大胆的真情告白、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崔向荣 《求索》2008,(10):188-190
清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历代文化之大成的文化集中反映了清代文化浓厚的朴学色彩。与清文化的“总结性”色彩相对应,清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的殿军,不论在诗歌理论还是诗歌实践上,均堪称历代诗歌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和总结者。从创作实践看,清代诗人颇具总结的自觉意识;从诗歌的因变角度看,清诗表现出综合统一的倾向;从诗学的精神与研究方法看,清代诗学又明显带有“综贯”与“质实”的特点。就中国诗学理论而言,这种清诗的这些特点无疑是对诗学遗产全面总结的深化,清代诗学的独特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诗歌就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的性质来说,既有“积极”的“资源”,它催人奋发,自强不息;也有“消极”的“资源”,让人心平气扣,海阔天空。今天的传统诗歌阅读其实是对这一精神文化“资源”的取用,而深刻地了解这一“资源”则是“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曹禺将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在戏剧作品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意象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形成了戏剧结构的二重维度,扩展了戏剧表现的艺术张力。曹禺戏剧中的整体意象从根本上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和意象“原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罗日东 《前沿》2007,4(7):32-34
边缘问题往往很难定性,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边缘问题的连续性中介和运动性异化的道理,揭示了事物的边缘性,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认识论——边缘权变观。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新世代女诗人零雨的后现代诗歌写作,极富“知性”与“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反抒情”、“反历史”等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尖锐质疑,对主体丧失后的悲情进行形象观照,对权力话语的深度解构,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和凡俗性。从而在后现代的文化版图上,展现了人类生存的悲凉处境。  相似文献   

16.
“三曹”诗歌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各领风骚 ,各成绝技。从艺术形式上看 ,“三曹”各有因革 ,各占胜场 ,然曹丕最富于创新精神。从艺术表现上看 ,曹植真正确立抒情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在描写手法运用上 ,中国诗歌形神兼备艺术境界的确立 ,当始于曹丕 ,成于曹植。中国诗歌文质并重 ,情文并茂的确立 ,当以曹丕开其端 ,曹植功其成。从总体艺术风格上看 ,曹操诗主刚 ,曹丕诗主柔 ,曹植诗则刚柔相济 ,从而博得了“正派的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7.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王跃文以官场题材的小说受到国人的瞩目.他的长篇小说<国画>以圆熟的艺术技巧,勾画了权力中心的世相百态,勾勒了边缘人物的精神漫画,表现了作家深深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温奉桥 《青年论坛》2002,4(1):106-107
本文从现代主义的“无名”性存在和现代心理学“焦虑”人格的角度 ,以《废都》为例 ,来解读贾平凹小说的现代意识。“无名”与“焦虑”是现代人的精神徽记 ,《废都》因其准确深入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 ,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废都》是一部充满现代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贺,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匆忙27年的生命之旅中,以才华横溢的诗笔在众星璀灿的诗国,构筑了一个从属于自己的瑰奇诡异、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的角度,通过对其诗歌审美意象的类型、构成方式的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领会“长吉体”瑰诡奇峭诗风的神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