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相似文献   

2.
王文涛 《湖湘论坛》2011,24(1):111-115
汉代是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王朝与龟兹的和、战关系,龟兹王族的兴衰更替和龟兹的发展,都与汉、匈双方势力在西域的消长密切相关。处理和发展与龟兹的关系,是汉朝"断匈奴右臂"和安定河西地区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睦友好是汉、龟关系的主流,双方的密切交往,使中原和龟兹及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有利于龟兹和内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去楼兰     
西域是古人对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汉代西陲两关之一,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以西,人所能到达或所知道的一切西方地域的总称。西域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它还意味着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人和生活。在西域戈壁散布着的一处处绿洲上曾存在过诸多城郭之国,据说原有三十六国,而这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要算楼兰国了,她为什么在公元七世纪中叶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迹……  相似文献   

4.
罗睿骁 《重庆行政》2019,20(2):102-103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和礼物再度去结交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和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令汉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5.
施琅 《两岸关系》2014,(5):38-39
<正>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自古以来,河南人才济济,相继诞生了老子、墨子、庄子、商鞅、苏秦、韩非、杜甫等历史名人,有中华始祖之称的黄帝轩辕氏也是在这里出生。为宣传中原宗教文化、宣传美丽中原、富强中原,河南省台办于4月初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举办了"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中原宗教文化活动,邀请了台湾和大陆有关媒体对中原宗教文化、河南经济  相似文献   

6.
张孟冬 《传承》2015,(3):128-129
西域(包括现在的新疆)的大片领土在2000多年以前已经归属于西汉王朝的版图。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对该地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辖,维护了西域与内地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班超,字仲升,古扶风安陵人,是东汉一代名将。他为开通中原与西域封闭60余年的联系通道,以壮岁之年,慨然出使西域达30余年,涉险历难不计其数,但每每被他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8.
正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画师,其中,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称得起唐代画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的三位人物。阎立本与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保留着六朝绘画的传统,可以称作"中原画派"尉迟乙僧的绘画作品,广义上代表着当时西域的画风,因其绘画艺术源于古代于阗画风,因此,可称之为"于阗画派"。  相似文献   

9.
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社会控制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藏汉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的基层军事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实现其对区域内部的军事控制;吐蕃在西域地方的既得利益由贵族势力进行均分,这符合统治阶层在社会控制中的心理机制;而通过对西域地方土著政权的利用,辅助了其对扩张区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0.
邓建华 《创造》2014,(1):84-85
正拨开历史的迷雾,这个叫做"达光"的王朝在傣族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究竟有多久,是否就是因它的存在而早于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原内地输入和传播佛法,至今仍莫衷一是。据傣史载,公元前4世纪,一个由傣族先民滇越人莽纪拉扎创立的,被西汉叫做"滇越乘象国"、东汉称为"掸国"的达光王国诞生了。而其之所以形成,当地学者认为是因为西汉所称的"蜀身毒道"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它因此建于鼓山渡口旁,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这条丝绸之路的建立竟早于张骞出使西域近300年。而乘象国的建立或存在,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又莫衷一是,充满迷雾。"支那"一词的诞生似乎又与傣族古国和古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11.
郑丹丹 《前沿》2014,(17):234-236
唐代历史文化成就博大恢弘,是中国古代艺术从前期向后期转折的关键时期,具有集大成性、包容性、开创性以及辐射性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西域民族艺术与中原艺术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交融。于阗画派的代表人物尉迟乙僧的绘画风格同中原画风的完美融合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河南大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中原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打造一个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推动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 说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部落的和亲,人们多是提起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入藏,其实更早的是汉家公主远嫁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在西域寻求同盟以夹击匈奴。他提出汉朝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采纳。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十八万八千兵,在西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乌孙也想依重人众富强的汉朝。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自觉的出现,中原文化的根源性日益受到重视,学术界也提出了"中原根文化"的概念。但人们在谈论中原根文化的时候,往往混淆相关概念,对中原根文化的作用认识也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中原根文化、中原文化和根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原根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适当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11,(10):19-20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真正实现中部崛起,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原经济区"强化核心,拓展外延;提升两轴,对接周边"的要求,在将我省18个地级城市列为中原经济区发展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将与我省交界的安徽省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西省晋城、长治、运城,河北省邯郸、邢台,山东省菏泽、聊城等10多个城市涵盖在中原经济区之内。这一战略布局,必然要求加强省际区域经济合作。而在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之前,我省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与其他周边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社会经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生态。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并致力于文化"走出去",构建全国文化高地,促进中原崛起掀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25日,中原证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4家在港上市的中资证券公司、首家省域性在港上市券商和河南第一家上市的金融企业,公司发展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跨越。在《关于中原证券香港上市工作的汇报》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批示:"好!祝贺!"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批示:"中原证券要以香港上市为新的起点,开拓进取,规范运作,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位于焦作市西部的中站区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区,有"卧牛之地,日进斗金"的美誉。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赋予了中原崛起难得的机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着力代表工作,从而更好地履行人大职责",是新形势下中站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思路。组织学习培训,积蓄代表后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人大代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增长才干,为助推经济  相似文献   

19.
西汉初年,匈奴骑兵成为中原王朝边境的主要威胁。出于与匈奴争夺战略要地以及镇压和防止羌人反抗的目的,朝廷逐步在朔方、河西走廊、河湟、陇西、西域等西北部广大地区大规模推行军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治边方略,参与军屯劳动的士卒不仅直接成为拱卫边疆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巩固了广大的新拓战略要地,同时其耕种活动也省却了长途转输劳费,并开发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为徙民设县做了必要的准备,有效维护了西汉王朝统治。  相似文献   

20.
甘肃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 ,如果忽视利用我们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 ,忽视对文化的投入 ,必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损失。应把甘肃这个文化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大省。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指出 ,今后 5到 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 ,今后 5到10年 ,对于我省文化事业来讲 ,更是一个重要时期。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中 ,在科技、市场、矿产资源、资金上优势不多 ,但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甘肃自古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区 ,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