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维峰 《传承》2009,(20):96-97
龙门书院是清代同光年间上海一所著名的书院,它设立之后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担任这所书院的山长长达14年之久,他的通变务实的思想符合了龙门书院的办学宗旨,更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龙门书院是清代同光年间上海一所著名的书院,它设立之后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担任这所书院的山长长达14年之久,他的通变务实的思想符合了龙门书院的办学宗旨,更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刘河燕 《求索》2012,(4):250-251,31
宋代书院经费主要来自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私人捐赠以及创立者自筹等渠道。而经费的支出则主要包括书院的维修、山长及员工的薪金、养士、日常运营等项目,其中养士所需是重要的经费支出之一。  相似文献   

4.
叶后坡 《传承》2009,(14):72-73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学田的设置非常普遍,这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学田的来源渠道有捐助、拨置、买置等,学田的规模差别很大,学田的使用体现在师儒薪俸、生徒膏火、祭祀开销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学田的设置非常普遍,这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学田的来源渠道有捐助、拨置、买置等,学田的规模差别很大,学田的使用体现在师儒薪俸、生徒膏火、祭祀开销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朱江峰 《春秋》2012,(3):61-62
一、未名书院 新泰设立书院在康熙朝以前,已经缈无可考,但《新泰县志》中载:“国家设学官,各省、府、州、县复置书院,培养人才致详致备。新邑(新泰)设两斋教士,志载,元以来皆有书院,山长一人。”可见新泰设立书院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7.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8.
《群众》2021,(6)
正我国传统的书院,是传道授业的教学机构,也是研究学术和敦崇教化的重要基地。重视道德教化是书院教育的鲜明特色,其中诚信教化居于道德教化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书院重视诚信教化的优良传统,对当代立德树人具有借鉴价值。教之以儒学经义以儒学为核心的书院诚信教育,主要通过学习书目的选定、考试科目的安排以及教学宗旨的突出来体现。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最为悠久、最具影响的高等学府之一,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因为有着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院舍,德高望重的师资,学而不厌的生徒,还有正规的学规和教学方法,以及以资生徒学习的书籍、教学经费所需的学田。所以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之久,历代均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现在已形成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学、园林管理、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关于白鹿洞书院,无所谓猎奇,无所谓怀旧,你只要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就必…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16,(2)
正文登作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黄氏兄弟"龙石晒字"之后,便兴起了爱书藏书之风,各种学堂、讲堂、书堂、书院、书楼层出不穷,由此文登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书院:长学书院、昆阳书院、文山书院、万卷楼、听雨楼。长山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昆阳书院由清康熙学者黄霁芝创办;文山书院由清代知县朱应文于康熙三十三年创建,初名崇文书院,后更名文山书院;万卷楼由明代学者刘必绍创办;听雨楼由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11.
快2000年了,康成书院的牌子还挂在崂山山麓。近年来,赞美者有之,参拜者有之,求学者有之。我也随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拜渴了康成书院。说到康成书院不能不提及郑玄。郑玄是东汉儒家学者,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晚年在崂山创办了康成书院,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作为一个青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更需要职业管理家的奉献,干部制度应更加注重"官员"和"学者"之间转换的规范化。那种官商不分,官学不分的现象应当逐步消除。学者型官员最初身份是学者,一般在学术领域都有突出建树。而官员学者化的基本身份是官员。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从事学术工作的时间在先,按照学术界规则,获得了长期从事学术工作的资格,并取得显著学术成就,之后由于组织上的安排开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问题 ,是在编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提出的 ,但是如果让每个编辑都成为在学术上很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不现实的。编辑学者化是为编辑主体树立的职业目标 ,使其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 ,以期从事各种编辑工作的人员在各自的编辑生涯中达到更高的职业和人生的最高境界。编辑学者化是编辑主体永无止境的追求 ,是职业和人生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当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后,一些爱国之士要求打开紧闭自锁的大门,学习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这种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被称为“西学”,是与被称为“中学”的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对西学的学习与否,在华夏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曾引起了一场经久不息的轩然大波。湖南书院较之社会其他机构更早地成了中西文化斗争的阵地,书院的山长和生徒中有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成了近代湖南乃至整个中国令人瞩目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行者。他们中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魏源(岳麓书院学生),有洋务运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湖北地方官学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封建科举制度弊端凸显,以科举应试为中心的地方官学教育系统日趋式微。这一时期湖北人口剧增,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地方社学、义学、私塾等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官学无法满足地方中等教育的需要。因此,书院取代湖北官学,成为地方培养人材的主要教育场所和科举应试的教育机构。同时,湖北书院也是地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重镇和宋明理学的翘楚,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传播,在士林诸生和广大民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阳明学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崛起与其重视书院、推广讲会关系密切。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后,首倡龙冈书院。此后,书院讲学成为王阳明以及王门后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客观地讲,阳明学的书院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术传播方式。但阳明学在思想传播和书院教育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新时代,阳明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富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文学者的五大“文人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规范不只是形式规范,也是学术自律与学术独立的自觉意识。狭隘的以人文性为借口来反对科学的人文学者,其实只是缺乏科学精神,具有以下五大症状:一、学术意识与自我角色定位模糊症。主要表现在把人文学科研究对象和人文学科本身混为一谈,学者与人文互相混淆。二、学术随笔化的文人懒散症。人文学者的学术随笔创作热是在出版界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带动起来的,而与商业太密切的东西很难保证学术纯洁性。三、只重视观点不重材料的概念幻想症。人文学术的研究以材料为基础,不是随便运用几个不加论证的概念就可以完成的。四、缺乏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路过滇南名城石屏,是10多年前一次为期半天的旅行中,走马观花的我深深地记住了袁嘉谷、万咸燕两人的名字。袁嘉谷,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科举状元,他的名字早已遐迩闻名,是一张呱呱叫的“石屏名片”。万咸燕也是一位石屏籍人士,清朝进士,改土归流后于雍正三年(1725)与丽江第一任流官知府杨同创雪山书院。万亲任书院山长,在岁试中丽江生员列优等者五名,受到提学嘉奖。后来他又协助知府管学宣重建了大成殿、棂星门等设施,颇有政声。在丽江,万咸燕是一位备受纳西人尊崇的教育家。去年春,承石屏县张俊县长之邀,我赴石屏作…  相似文献   

19.
阚燕 《前沿》2011,(6):198-200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在传递中国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开创一代学风,丰富发展古代教育思想,积累和创造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卢勇 《求索》2007,(6):201-204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生产机制不可避免的逐渐摆脱了其固有的传统运行机制,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晚清时期,随着自然科学教学教育的发展和学术共同体建构的起步,学术研究职业化的相关要件逐步具备。民国时期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是代表国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及行使学术管理方面职权的国家机关。从职业身份的确认、职业研究活动的保障和规范三个方面来看,中央研究院都符合职业化学术研究团体特征,它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学者,为职业化学术研究在近代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体制空间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