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正>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法律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财政体制安排;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财预[2014]3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相关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制定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意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人  相似文献   

3.
王欢 《前沿》2014,(1):39-40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针对债务成因,分别从完善法律法规、控制债务规模、提髙债务管理能力和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等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宁红伟 《前进》2010,(9):39-40
<正>2009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审计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情况,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运行风险,促进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这是审计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现状,确定  相似文献   

5.
辛昱辰 《桂海论丛》2015,31(3):57-61
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的目的是防范地方政府因为债务管理不善或盲目投资引发的债务危机,防范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形成,防范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风险及腐败的产生。文章分析了国外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结了各国加强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的经验,为我国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多方关注,但整体来看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成因,但都与发展型政府内在的扩张机制及政府预算约束的缺失有关。理性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全面辩证系统地看待地方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树立起防范化解风险的信心。要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守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底线,为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关系,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的企业债务融资通道;加快预算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和全口径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欧美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公众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和监督管理更加关注。当前,我们应该正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客观实际,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梳理,甄别不同债务,分别进行监督管理,并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一套控制有度、管理有方、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欧美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公众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和监督管理更加关注。当前,我们应该正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客观实际,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梳理,甄别不同债务,分别进行监督管理,并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一套控制有度、管理有方、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新《预算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就是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权限,这对于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局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新《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举债规定的贯彻实施存在一些困难,如难以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对地方政府性债务  相似文献   

10.
从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财政压力三个方面,通过均值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政府债务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区域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负债率低、财政压力小,中部地区偿债能力强,西部地区债务规模增速快,东北地区偿债能力堪忧等区域特征。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分布特征的经济因素主要是区域经济体量、经济增速和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实行区域差异化的债务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洪丰 《公民导刊》2011,(10):26-27
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等。如何控制地方政府举债搞建设的冲动?"必须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众多学者如此认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陷入过度举债问题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政府间财权事权不对称、政府职能明显越位、债务监管机制不健全。因此,笔者提出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清政府职能边界、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发债中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纪瑜  陈静 《求索》2010,(3):29-31
地方政府债券管理部门能否树立其权威、明确职责,政府会计报告能否提供全面而真实的债务信息以及政府信用评估机构能否保证其独立性,是增强地方政府发债效益,降低财政风险的关键。基于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文扬 《湖湘论坛》2020,33(4):110-1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轨迹。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涵要求。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归因分析,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困境,并精准施策,在"双支柱"调控总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济增长动能切换中,培育地方政府运用核心资产价值循环驾驭债务风险的硬实力;在债务压力聚积环境中,提升地方政府有限债务空间的使用效率;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中,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内在基础;在债务风险实战维控中,重塑地方政府政务金融资本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水皮 《时事报告》2010,(8):44-46
近期,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如何评估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发达国家举债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本刊特邀请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知名管理专家、国家行政学院许正中教授,从不同的视角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总是可能存在着风险。目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经济增长所能承担的债务规模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发现政府举债虽然能够稳定地方发展建设,然而不恰当的举债存在债务风险。文章以四川省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地方政府在保证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在防风险的前提下,高效管控地方债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桂海论丛》2021,37(3)
2015年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堵后门"成效明显,法定债务规模及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但受政府职能定位、政绩考核、预算软约束、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不容忽视。面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中的风险挑战问题,要时刻关注、及时研判,从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统筹财政发展和安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资产资金配置效率并强化绩效考核、规范推动债权债务融资融合发展,抓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相似文献   

18.
李晗美 《前沿》2015,(3):114-118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结合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现状以及统计资料及数据,加之与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处理方式的对比,归纳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和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风险,总结出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以来,国家审计署连续两年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问题成为热点,引发了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担忧。从权力监督制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的形成,凸现了人大监督的缺位,显示了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不足。南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消解地方债务的风险隐忧已成为共识。鉴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属性,人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理应成为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中最具正当性的、最基础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在随之变动。目前我国个别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加剧的情况,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的状况,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重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