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2.
“把目光投向西部,在咸阳收获财富。”咸阳市委书记宋洪武、市长张立勇以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口吻在“中西部企业与台商恳谈会”上推介咸阳。这是不久前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的一幕。为鼓励台商前往咸阳投资,他们与台商座谈时讲述了一段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故事:“2000多年前,刘邦和项羽曾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如今,广大台湾朋友先到咸阳,就一定能够收获财富,就一定有望成为企业之王。”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梦想是将“中国第一帝都”——咸阳打造成为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个台商聚集地。台商投资大陆路线图历史的选择最终都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不足10万兵力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 刘邦所以能击败强大楚军的重要秘诀,就是他用兵始终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正如《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一方面,刘邦重用的能人战将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是来自项羽内部,这些人对项羽用兵及楚军内情都了如指掌,因此,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 2 0 2年 ,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夺得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 ,将负责汉军后勤的萧何推为灭楚首功 ,并赐给带剑穿履上殿 ,入朝不必奔趋的特殊礼遇。  刘邦之所以如此推重萧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后勤在灭楚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公元前 3世纪初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到刘邦入咸阳、灭秦朝的公元前 2 0 6年 (汉王元年 ) 1 0月 (秦历以 1 0月为岁首 ,1 0月相当于公元前 2 0 7年1 1月 ) ,只剩下项羽、刘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及一些小的割据势力 ,项、刘相争已箭在弦上。  就当时的力量对比看 ,项羽军 40万 ,巨鹿一战 …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规则的不被遵守。  相似文献   

7.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8.
记得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交战,每战必败,军队一天天减少,地盘一寸寸缩小,甚至妻儿老父也被项羽活捉了去,这仗再打下去,不投降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9.
论人才与用人之道翟耀翎,张玉福一番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用人之道的问题。历史上刘、项争天下,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善于用人。试想,萧何、张良...  相似文献   

10.
濠城镇位于安徽北部的固镇县城东24公里处,为四县(五河、泗县、灵壁、固镇)交接之地.濠城史称"垓下",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二0二年楚汉战争后期,楚霸王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逃至垓下,以河为屏障,堆土为营垒,深堑拒敌.刘邦率数十万汉军四面包围,两军展开决战.汉军夜唱楚歌,楚卒相继亡去.项羽闻之,疑汉已得楚,帐中饮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爱妃虞姬深明大义,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似文献   

11.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而"入大庙每事问",历来成大功立大业者,都有远大的目标。当年,汉高祖刘邦见秦始皇巡游,不免慨然立下"大丈夫当如是"的志向;楚霸王项羽更是壮志凌云,从小就立  相似文献   

14.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3,(9):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起长达229年的强大西汉政权。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后攻入京城,然而起义军进城不久便追求骄奢淫逸,很快失去了民心,大顺政权仅坚持18天就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刘邦靠着淮阴侯韩信的善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司马迁说,韩信的功劳可以和周公、召公及姜太公相提并论。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  相似文献   

17.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18.
岳庆平 《湖湘论坛》2010,23(5):76-82
项梁复立楚后是亡秦斗争中传统和时势交相作用的结果,但存亡继绝的老路妨碍了项氏的发展。怀王之约是怀王与项氏矛盾的集中表现,严重制约了项羽再造帝业,却为刘邦提供了机遇。项羽在负约分封、王九郡、都彭城、号西楚霸王的过程中处置失当,致使西楚在楚汉之争中形势日蹙。项羽最终身死国亡,承秦立汉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矢弓 《今日海南》2014,(5):15-15
<正>当今一定年龄的官员,大概都还记得当年批林批孔时曾走红中国的一首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饱读诗书的毛泽东让人查找出处,使得很多人都明白了焚书坑儒的故事,以为推翻秦始皇的刘邦项羽是不读书的。尔后中国曾好长一段时间,政界人士都以"大老粗"为荣,虽然当时人们批林常说的开场白是"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  相似文献   

20.
读书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直世。在易中天教授娓娓而谈的讲演中,刘邦、韩信、项羽、晁错、袁盎、窦婴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于是,历史活了。本书是CCTV-10《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易中天教授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的全文字增补典藏版。东方出版社出版作者:易中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