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规则的不被遵守。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4.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历代杰出人物对于什么是人才及其在兴邦治国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有独到见解.人才是指德才兼备,有某种或某几种特长,并有志为国家人民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战国时期齐威王重视选拔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他认为不应以物为宝,而应以人才为宝,并且将人才比作光耀千里的珍珠.秦朝末年,布衣出身的刘邦知人善任,他网络各方人才,终于打败项羽,战胜群雄,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6.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7.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8.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交战,每战必败,军队一天天减少,地盘一寸寸缩小,甚至妻儿老父也被项羽活捉了去,这仗再打下去,不投降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0.
覃汉旅 《传承》2012,(17):39-41
历史上军事民主集团往往打败军事独裁集团。比如刘邦和项羽,刘邦一遇事就来句"为之奈何",让部下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提法形成决策。而项羽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听不进不同的建议,实行军事独裁,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毛泽东谙熟这些史迹,他把统帅部分兵江南的既定方针比为"鱼",把尊重和采纳不同意见以修改原定计划,实行军事民主比作"熊掌",果断舍"鱼"而取"熊掌"。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3,(9):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起长达229年的强大西汉政权。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后攻入京城,然而起义军进城不久便追求骄奢淫逸,很快失去了民心,大顺政权仅坚持18天就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  相似文献   

13.
刘又溱 《台声》2013,(10):89-89
我姓刘,老家正门高挂着“彭城堂”。彭城是项羽与刘邦的故土。无论政治如何纷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今,翻开报刊,到处都是“人才招聘启事”,人才,比往年更加“走俏”“走红”了,这真是民族振兴的好兆头。或许是我神经衰弱的缘故,每每看到“人才招聘启事”总想起刘邦的《求贤诏》,想到刘邦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来,进而想到“攻必胜攻必取”的“超级人才”韩信的一生遭遇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刘邦靠着淮阴侯韩信的善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司马迁说,韩信的功劳可以和周公、召公及姜太公相提并论。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  相似文献   

16.
楚汉战争中的人才学●冯树鉴人才问题,是当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才学,是一门亟需发展的科学,可以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也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以资借鉴。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为什么项羽集团转强为弱、由主动变被动、最终走向失败,而刘邦集团则转弱为强、由被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不足10万兵力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 刘邦所以能击败强大楚军的重要秘诀,就是他用兵始终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正如《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一方面,刘邦重用的能人战将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是来自项羽内部,这些人对项羽用兵及楚军内情都了如指掌,因此,  相似文献   

18.
李婧 《前沿》2005,(4):176-179
秦朝末年,布衣出身的刘邦在灭秦的基础上,战胜了强大的敌人项羽,并最终创立了刘氏王朝,得当的用人策略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其用人策略分为五个方面即首先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独具慧眼识贤才,在用人过程中,用人不疑,知人善任,为留住人才,天下同利赏贤才。而项羽虽出身将门,熟知兵法,心存大志,并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均胜过刘邦,但是昔日雄姿英发、轰轰烈烈的西楚霸王最终只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是什么原因导致双方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仅从用人策略这一方面着手来论述,并简要分析用人策略得当与否对个人事业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刘邦 ,说他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出身农民 ,文韬武略难称超群 ,可是他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乘机举兵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亡秦灭楚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原因可能很多 ,愚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敢于使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 ,这也是刘邦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元前200年 ,刘邦即皇帝位 ,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 ,一天 ,他在洛阳南宫请文臣武将喝酒。席间 ,刘邦问大家 :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当初…  相似文献   

20.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即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略。此谋略在谍报战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并可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危急中为自保借刀杀人;有的是策反不成借刀杀之;有的是借故刀处置叛逃者;有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设计谋借刀除去敌国贤能之士…… 凡实施“借刀杀人”之谋略者,其方法手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谣言。制造谣言是“借刀杀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刘邦通过设宴造谣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项羽派间谍到刘邦那里,刘邦设宴招待,几句寒暄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