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皮肤组织刺、切创后IL-8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人皮肤刺、切创后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在推断皮肤损伤时间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5 2例不同损伤时间人体皮肤刺、切创组织中IL 8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伤后 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部分的多核粒细胞表达IL 8。伤后 12~ 2 4h ,大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IL 8阳性。随伤后时间延长 ,IL 8阳性细胞以单核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 4~ 6h的皮肤中 ,IL 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 ,为 16 0±10 1%。伤后 1~ 4d达高峰 ,为 5 9 6± 8 7%。其后逐渐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 ,IL 8的表达可用于皮肤刺、切创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机体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图像系统,选择核面积、积分光密度等7种参数,研究了15只大鼠心肌细胞在死后25~49h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心肌细胞DNA含量测定适合相对较长死亡时间的推断。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心肌细胞DNA含量将有可能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FB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应用培养人胎肺成纤维细胞 (FBs)损伤模型 ,体外研究创缘FBs合成细胞型纤维连接蛋白 (cellu larfibronectins,cFn)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损伤使处于静息状态的融合FBs成为具有运动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活跃细胞。应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创缘FBs内cFn的含量变化。伤后 1h ,可以检测到cFn有变化 ,且在伤后 6h内 ,cFn逐渐增多 ,其变化与损伤时间呈正相关。这对今后应用cFn与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为法医学损伤时间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小鼠死后骨骼肌、心、肝、肾、脑细胞核中DNA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鼠器官细胞核中DNA降解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心、肝、肾、脑细胞核头DNA含量、尾DNA含量、头半径、尾长度、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8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 在小鼠死亡72h内,彗星尾DNA含量、尾长度、尾矩、Olive矩、尾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头DNA舍量、头半径、头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计算出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结论 本研究提供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的表达,探讨用caspase-8表达的规律推测皮肤损伤时间。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皮肤中caspase-8的表达,以未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伤后12~2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部分单核细胞表达caspase-8。随伤后时间延长,caspase-8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结论伤后3~6h,caspase-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12h后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中,1、3、5、7d组可见明显的caspase-8活化片段,位于分子量Marker44/42处。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在损伤区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6.
Li F  Liao ZG  Ma SL  Wang Y  Guan P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6,22(3):168-170,F0002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神经细胞DNA片段化和DNA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自由落体打击大鼠脑挫伤动物模型,采用TUNEL和Feulgen′sDNA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大鼠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延长DNA片段化程度逐渐增强,而DNA含量逐渐降低。结论采用TUNEL和Feulgen′sDNA染色法观察伤后DNA片段化和DNA含量变化,可以应用于脑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探索推断损伤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鼠闭合性小脑挫伤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B  Hu Y  Xia K 《法医学杂志》2002,18(2):74-75,77,F003
目的探讨闭合性小脑挫伤细胞凋亡发生发展过程。方法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比较SD大鼠闭合性小脑挫伤不同时间损伤区和正常对照组小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伤后1h发现挫伤区少数凋亡细胞,4~6h达高峰,随后下降。在挫伤缘区域伤后1h亦发现少数散在的凋亡细胞,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增多,在6~8h达到高峰。结论闭合性小脑挫伤不同损伤时间细胞凋亡指数变化为法医学早期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了灵敏客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hospho—FAK,p—FAK)在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内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小鼠背部切创后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FAK及p-FAK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3h,FAK和p-FAK主要表达于多核粒细胞;伤后6~24h,主要表达于大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伤后3~14d。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伤后FAK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增高.于3d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伤后p-FAK的阳性细胞率也逐渐增加,于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皮肤中FAK及P—FAK均有表达。FAK表达强度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仍可见在3d时含量达到最高。p-FAK蛋白含量伤后逐渐增加.12h表达最强,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FAK和p-FAK阳性细胞率呈时间规律性变化.可用于皮肤切创损伤时间的推断。p-FAK呈现出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变化,说明作为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指标要优于FAK。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情况,推断皮肤切创的损伤时间.方法 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将21只SD大鼠分为切创后1、2、4、8、16、24 h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于伤后相应时间点取血,对照组直接取血.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皮肤切创损伤愈合过程中 ,caspase 6、 7在损伤周边区内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caspase 6、 7的表达 ,以非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 结果 伤后 6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多核粒细胞表达caspase 6、 7,伤后 12~ 2 4h ,大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caspase 6、 7阳性。随伤后时间延长 ,caspase 6、 7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 0~ 3h ,caspase 6、 7阳性细胞比率较低 ,12h后逐渐增加 ,伤后 3d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结论 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 ,caspase 6、 7在损伤周边区内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 ,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以探讨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区别及不同存活时间的生前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证明,生前1min至3h的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逐渐升高,生前30min损伤与死后伤的形成能力相比有显著差异,形成能力的检出率与死后放置时间长短和温度有关,而与该部位有无尸斑无关。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定量研究了12例成人腹部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可检测的Fn。实验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检测Fn浓度范围3.91~1000ng/ml。结果:成人腹部每克皮肤可检测Fn含量为7.5920±1.7364μg(M±SD);随着损伤时间延长,不同时间段创伤局部皮肤Fn的含量逐渐升高;各不同时间段与损伤即刻皮肤Fn含量的差值和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直线相关(r=0.9843)。经方差分析处理,发现创伤局部皮肤Fn含量在损伤经历30分钟后,有显著增加。本此结果可为推断切创形成的时间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化(PAP)方法,检测大鼠皮肤损伤区的FN,发现在生前创伤后15min,创壁FN即呈明确阳性;随着伤后经历时间的延长,创壁FN逐渐增多,并滑创壁呈条带状沉积;而在死后5min的创伤,创壁FN则呈阴性。本文为区别生前与死后皮肤创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甲抗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单克隆抗体,ABC免疫组化方法鉴别生前伤与死后伤.生前皮肤切创和刺创标本创缘上见条状褐色反应带,死后皮肤切创标本创线上未见上述反应带。该法可用于检测短时期发生的生前伤与死后伤。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全身麻醉及无菌条件下,通过在大白鼠背部皮肤造成的切创创口,于伤后不同时间杀死.每组中1只于处死前8小时注射秋水仙碱以观察核分裂.取损伤处皮肤,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Gorden和Sweet染色(网状纤维)、Weigert染色(弹力纤维)、PTAH染色(纤维蛋白)和Van Gieson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创口逐日缩小,但其中24小时创口较12小时创口有所扩大,伤后第6~7日创口呈突击式缩小.通过组织学变化观察,作者对创口收缩现象在判断损伤时间的意义及形成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法,对32只 Hartly 豚鼠的实验性损伤以及8例人体损伤的皮肤组织中的酯酶,进行定位、定量研究。发现生前损伤后,创壁0.4mm 以内真皮胶原纤维等间质即刻出现酯酶着色,存活时间越长,着色就越深、范围越大。生前各时间组互相间有显著差异。所有的生前损伤组创缘酯酶含量及平均单位面积酶含量与正常皮肤及死后损伤组差别均极显著。人体损伤皮肤组织酯酶定位及含量变化与豚鼠所见一致。因此,作者认为损伤皮肤酯酶定位定量分析以推断损伤后存活时间,已可应用于法医实际案例鉴定中。作者还根据对抑制剂的反应认为创缘真皮胶原纤维上所显示的酯酶为 B-酯酶。  相似文献   

17.
损伤皮肤中白三烯B_4含量测定与损伤时间推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作者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快速检测大鼠皮肤切创创缘组织中白三烯B_4含量。结果发现,生前各损伤时间组创缘中白三烯B_4含量明显升高,且在1小时内与损伤时间有一定线性关系;死后损伤标本未见白三烯B_4含量升高。由此表明白三烯B_4含量测定,对推断生前1小时内的损伤时间有重要价值。高压液相色谱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损伤组织中的白三烯B_4。  相似文献   

18.
Zeng Y  Deng SX 《法医学杂志》2007,23(4):241-243,F0004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泛素(ubiquitin)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1、3、6、12h和1、3、6、10、14d ubiquitin的表达情况,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ubiquitin表达,切创后ubiquitin表达增加,伤后6d达峰值,伤后10d开始下降,伤后14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ubiquitin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法研究大白鼠皮肤创缘组织中组胺的分布和含量,并用甲苯胺蓝法观察创缘肥大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创缘真皮乳头层出现扩散的细胞外黄色荧光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为生前伤的重要特点;组胺荧光分布范围及增多的程度与损伤时间密切相关。从而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A histolog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skin cut wounds of guinea pigs at various time intervals during the first day after infliction of the cut. At the same time intervals, blood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wound surface prints and analyzed cytologically and cytochemicall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a central and peripheral zone formed in the wound area, demonstrating that necrobiotic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were even occurring in the early hours after injury. However, changes i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kinds of cells were much more differentiated cytologically and reflected much more precisel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macrophage and lymphocyte changes in the wound region during inflammation were also revealed. In correlation, cytochemical analysis confirmed the concep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the wound area, as enzyme-activity changes clearly detectable, which reflected the rapid, energetic, plastic cellular processes on the wound surface. Our combin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wound surface is a zone of vital processes, but that it is not a "dead," "necrobiotic" area. The dynamics of the cellular alterations in the wound surface, reflecting the vital processes developing there,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when the problem of vitality, especially the time lapse after the skin injury, is to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