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进喜  甄秦峰 《证据科学》2007,15(5):181-209
本文探讨了Frye标准,并将Frye案与Daubert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多数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已经选择终结对传统科学、软科学和非科学专门知识免于审查的做法.在许多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开始认识到,基于硬科学技术的专家证言的可采性问题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从过去30年美国使用专家证言的法律经验中应汲取的教训是,仅仅狭隘地关注硬科学证言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Frye标准,并将Frye案与Daubert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多数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已经选择终结对传统科学、软科学和非科学专门知识免于审查的做法.在许多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开始认识到,基于硬科学技术的专家证言的可采性问题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从过去30年美国使用专家证言的法律经验中应汲取的教训是,仅仅狭隘地关注硬科学证言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Frye标准,并将Frye案与Daubert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多数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已经选择终结对传统科学、软科学和非科学专门知识免于审查的做法。在许多遵行Daubert案的司法辖区,法院开始认识到,基于硬科学技术的专家证言的可采性问题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从过去30年美国使用专家证言的法律经验中应汲取的教训是,仅仅狭隘地关注硬科学证言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王进喜 《证据科学》2011,19(4):470-479
在科学证言的采信上,法院从有效性的表象或者替代者角度制定了标准,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法院依赖于市场的外行人对专家的行当的普遍接受这一表象。依赖于表象既会使法院犯下假阴性的错误,也会使法院犯下假阳性的错误。在Daubert案中,法院抛弃老旧的Frye普遍接受表象.要求法官要进行认识论探究,以确定所提出的证言是否值得...  相似文献   

5.
不可否认,许多鉴定技术缺乏充分的科学性核验,并且法院在审查基于该些技术的专家证言可靠性时过于松懈.诚然,本文作者对迄今为止的科学证据司法审查进展(或不足)方面持有不同看法.尽管评论家们针对存有缺陷的专家证言发出警告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从一个长期视角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对这些证言的司法审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几...  相似文献   

6.
多伯特诉梅里尔制药公司(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1)案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3年审判的一个案子。在该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对在联邦法院系统的审理中采纳科学专家证言的标准作出了判定。  相似文献   

7.
王志鹏 《法学杂志》2016,(5):111-117
在各地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到账的执行案款由于各种原因迟迟难以发还的问题十分普遍,不仅使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风险.执行案款在性质上属于“公法债务”,我国法院可以参照债法原理中提存制度的相关内容,构建执行案款依职权提存机制,以推动法院执行权的有效运行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第一部分解释为何评价专家证据的效力会存在特殊的认识论困境。第二部分追溯不同规则和程序的历史,美国法律制度通过这些规则和程序尽力保障或控制严重依赖的专家证据的质量—从Frye规则、联邦证据规则、Daubert三部曲到近代专家证人出庭的宪法案件,法庭指定专家的试验以及法官科学教育。第三和最后一部分指出从这些有限的成功经验中吸取的教训,并且探索未来更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西巨 《证据科学》2010,18(1):29-38
在专家证言的可采性判断标准上,Daubert标准替代"普遍接受"标准成为发展方向。Daubert标准在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守门人"角色。Daubert标准将决定权中心从专业界移至法官。Daubert标准对多种因素的弹性考量给新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但是一切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和"守门人"职责的履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专家证言的可采性判断标准上,Daubert标准替代"普遍接受"标准成为发展方向。Daubert标准在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守门人"角色。Daubert标准将决定权中心从专业界移至法官。Daubert标准对多种因素的弹性考量给新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但是一切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和"守门人"职责的履行。  相似文献   

11.
刘晓丹 《证据科学》2012,20(1):21-32
科学证据是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证据分析所得的判断意见。因此,科学证据属于意见性证言。为防止不可靠的科学证据对法庭的误导,英美法系国家建立了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包括相关性规则、必要性规则、专家证人资格规则、排除规则、可靠性规则。美国科学证据可靠性规则经历了从Frye规则、Daubert规则到修订后的《联邦证据规则》702条的嬗变。我国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主要限于相关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由于缺少对鉴定意见可靠性审查的指导与限制,导致了错误裁决的风险。本文提出确立鉴定意见科学可靠性规则的构想,以利于法官排除错误的鉴定意见,同时有助于法庭科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制度完善,促使法庭科学实验室更严谨更科学地为法庭提供优质的法庭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案多人少"矛盾已经成为许多法院面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法院工作的发展。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来看,"案多人少"矛盾是司法供求不平衡的表现之一。现实中,对"案多人少"矛盾的解决方法存在诸多误区。从长远来看,解决"案多人少"的根本在于司法资源的投入、程序的设计以及当事人获得的正义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司法环境,一是积极推进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二是慎重尝试,循序渐进,完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三是合理利用督促程序等现有的替代程序;四是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体制,以管理促效率。  相似文献   

13.
魏文 《法制与社会》2014,(12):188-189
当前,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已成为制约基层法院发展的瓶颈,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法院受理的案件增长迅猛、而基层法院却普遍存在审判管理观念滞后、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管理微观设计不科学,从而造成"案多人少"现状。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改革创新司法体制机制,要从基层法院内部改革着手,并紧紧依靠党委、人大、社会支持,同时应当引导公民正确合理地行使诉权。  相似文献   

14.
审判过程并非仅仅是为了"查明真相"。自从美国的法律系统开始使用科学证人以来,法律领域就面临着混乱的局面。自从Frye规则到Daubert标准再到Kumho Tire标准,乃至发展为修改后的《联邦证据规则》702条,尽管法律系统经历了上述诸多努力,人们仍然不会相信法律系统能够从科学信息中获得预期的收益。科学主张和理论或真或假,它们的真或假是一个客观的问题。法律裁决可以断定法律真理为真,也可以断定"所谓的科学真理"为真。只有科学命题所描述的自然界现象和事件的性质——而非有关证据可靠性的法律裁决,也非法庭上的论证和交叉询问——能够证明真的科学命题为真,证明假的科学命题为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数量庞大的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人民法院一直采取诸多措施予以遏制。然而,最令司法实务部门主政者关注的千方百计上京城形势依然严峻。案结事不了成为摆在司法实务部门主政者面前的难题。在治理上访问题上,最高司法实务部门漂移在两种理念之间,提出案结事了的新型司法观。案结事了的司法观作为价值目标与行动指南的统一体将调解作为首要的结案方式,改变了调解在当下法院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定位,成为主导全国法院的不同于既往司法观的主流司法意识形态。这样一种司法观却使得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建立在当事人对于自身权利的放弃以及模糊的事实认定的基础之上,改变了当下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危及了将来可能的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法律领域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过程并非仅仅是为了“查明真相”。自从美国的法律系统开始使用科学证人以来,法律领域就面临着混乱的局面。自从Frye规则到Daubert标准再到KumhoTire标准,乃至发展为修改后的《联邦证据规则》702条,尽管法律系统经历了上述诸多努力,人们仍然不会相信法律系统能够从科学信息中获得预期的收益。科学主张和理论或真或假,它们的真或假是一个客观的问题。法律裁决可以断定法律真理为真.也可以断定“所谓的科学真理”为真。只有科学命题所描述的自然界现象和事件的性质——而非有关证据可靠性的法律裁决。也非法庭上的论证和交叉询问——能够证明真的科学命题为真,证明假的科学命题为假。  相似文献   

17.
李训虎 《证据科学》2009,17(6):668-676
为了应对数量庞大的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人民法院一直采取诸多措施予以遏制。然而,最令司法实务部门主政者关注的“千方百计上京城”形势依然严峻。“案结事不了”成为摆在司法实务部门主政者面前的难题。在治理上访问题上,最高司法实务部门漂移在两种理念之间,提出“案结事了”的新型司法观。“案结事了”的司法观作为价值目标与行动指南的统一体将调解作为首要的结案方式,改变了调解在当下法院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定位,成为主导全国法院的不同于既往司法观的主流司法意识形态。这样一种司法观却使得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建立在当事人对于自身权利的放弃以及模糊的事实认定的基础之上,改变了当下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危及了将来可能的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16日,邓玉娇刺死官员案进行了一审判决。法院判定邓玉娇故意伤害罪名成立,但由于具有免责条件,免于刑事处罚,当庭释放。邓玉娇案的背后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而对于我国司法界来说,邓玉娇案更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于邓玉娇案法律问题的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司法工作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经典法学文本,"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美国政治谱系中呈现出多重面相。以知识社会学方式考察,该案在镀金时代、民权运动与里根革命的不同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中,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被阐释出迥异的叙事与逻辑。与此相关,马伯里案背后所代表的司法哲学也经历了普通法法院、高级法法院到政治法院的角色变迁。上述历史将马伯里案锻造成了美国法治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宋豫  李健 《河北法学》2013,(2):184-190
"案结事了"与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关系紧密,互为因果。自从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把"案结事了"作为审判工作追求的目标以来,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响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但是,人民法院在努力实现"案结事了"过程中,无论是司法说服力的弱化、不信任司法的非理性泛化,还是司法路径的偏颇,均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树立,从而阻碍了"案结事了"目标的实现。要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惟有从提高司法公信力着手,同时走主动认同和强制认同两条道路。人民法院既要充分发挥调解柔性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又要注重法的指引、评价、预测甚至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在确保司法公开、公正之基础上建立司法权威,通过司法引导、确立社会规则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