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储叶来 《当代广西》2004,(20):14-14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我们“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努力实现群众利益,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基层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群众利益问题,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唯物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2.
涂用宏 《政策》2004,(3):48-4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成败得失,一举一动都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安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自觉地、毫不动摇地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贯穿于药品监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在当前,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群众利益观。一、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利益,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群众利益观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有不同的群众利益观。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代表了群众的利益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代表了群众的利益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代表了群众的利益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人大信访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渠道,它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大信访岗位上,每一位信访干部都在努力用“心”化解社会矛盾,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穿始终。牢牢把握群众观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政部门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的一个职能部门,群众观点是民政工作的首要观点。民政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一个党员干部的党性如何,应首先看他是否具有群众…  相似文献   

6.
痛下决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设身处地考虑群众利益,从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耐心细致回应群众诉求,努力使每项重要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愿望,为群众带来实惠。”今年的上海“两会”。民生话题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市政府2012年推出的许多民生实事。更与百姓心声形成了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饱含深情的话语,质朴通俗、言简意赅,阐明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主张,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重视“群众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党章》中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个受人民爱戴和拥护的政党,一定是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我们党91年的伟大历程,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程。正在吕梁市如火如茶开展的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问题大化解活动(简称“三大活动”),就是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且明确指出,因为我们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树立群众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不渝地为人民的利益掌好权。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三个代表”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线和灵魂。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本质要求,是党存在的全部价值和先进性的最终归结点,更是党战胜一切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离开了…  相似文献   

11.
“你不代表群众利益,群众就会自己寻找代表”,此话深刻揭示了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道理。本文用事实再次证明,只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深得人民拥护,从而拥有牢固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2.
观点集萃     
找准代表人民利益的切入点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民政干部是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只有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在立场、感情、决策。作风上找准切入点,才能把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 一、在政治上要充分地尊重群众。牢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当人民公仆,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二、在感情上要紧密地贴近群众。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地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  相似文献   

13.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当前,各地各部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围绕经济建设,紧扣发展主题,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办好几件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朱文鸿 《群众》2009,(4):79-79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防止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感情冷漠症”。  相似文献   

15.
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坚持“三个代表”,必须把群众愿望、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想民之急、解民之忧、带民之富、谋民之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民营经济的壮大发展,都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果。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才能制定出正确、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丁妙珍 《湖湘论坛》2006,19(5):26-27
人民幸福感是科学发展观导向下人民群众的新诉求,也是党执政为民的终极目标。新时期重视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还存在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与党执政为民理念相冲突的倾向,为此,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七一”讲话,从文字上看,人民是全篇讲话中出现率最高的词汇,讲话的起始、转承、结尾,无不以人民为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内容上看,人民是全篇讲话的主线,特别是讲话中三次出现集中论述人民群众利益的高潮,三次提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说,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穿全篇讲话的灵魂,是党的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我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政治观的数量基础。“社会多数”是指代表时代发展主流的多数社会成员。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概念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民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19.
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的重点环节,而政务公开是执法监督的前提。因为只有把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政务公开化、透明化,人民群众、社会舆论才能有监督的“靶子”,如果是“暗箱”操作,则执法监督将成为一句空话。安徽省铜陵市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建立民政执法监督机制的经验就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群众”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和反复强调的词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群众”为核心,形成了“群众路线”“群众方针”“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群众利益”“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政治性语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群众”这个概念的涵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