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经济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转变过程,体验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在此背景下,面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的现状,作者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提出了相应对策:重视农民作为农村体验经济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农村文化体验的重要业态载体;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降低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实现农民再组织化。采用推演和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存在互动关联关系。但农户承包经营解体了农村最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性组织功能扭曲,社区服务组织覆盖率低,群众性社会组织培育缓慢,农村留守群体中缺乏社会文化带头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约束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此应以各类合作经济为纽带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组织化,以群团组织职能延伸推进农民社会活动组织化,以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带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实施农村新型组织带头人培育工程。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自己的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相对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约束,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总结国内外经验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相应走出一条“城市链接新农村”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与农民这两个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韩天宝 《长白学刊》2007,(1):115-1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审时度势,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判断和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推进的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一伟大实践活动中,始终不渝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就会形成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特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索》2006,(2)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为加强“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8.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全新平台。在政治建设方面,它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它以信息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它繁荣农村科、教、文、卫事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主体方面,它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报告中关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重要论述,对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十六大报告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温朝霞 《桂海论丛》2009,25(4):107-111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编辑活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编辑活动与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选择扬弃新旧文化观念、优化传播新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编辑活动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正确发挥编辑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引导作用,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高度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也构成二者各自发展的关键制约条件。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蓝色经济区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种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驱动力。山东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模式即文化在山东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山东经济发展强劲的内在动力。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以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藉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姚彬平 《今日浙江》2006,(19):56-5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县“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总任务和总抓手。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树立新的人本观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权益,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办法,也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经济增长无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意义,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手段。因此,在“三农”工…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和谐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和谐新农村的核心在于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和谐.在农村社会,由于利益存量的有限性和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能力、参与能力等的不同,形成基层政府、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等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或利益非均衡状态.为消解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必须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如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创新等,隔断行政权力过度介入要素"定价"的渠道,建立能正确界定生产要素价值、激励约束主体行为、协调利益冲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本活跃,经济活动频繁,招商引资就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环。随着长三角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往“以会招商”等传统的招商模式不再“一枝独秀”,新的招商引资模式和思维不断涌现。 8月下旬,江苏泗洪县在杭州举办的一场投资说明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场普通的招商活动之所以受人瞩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罗”这次招商活动的不是泗洪县的政府机构,而是浙江本地的投资咨询公司。招商中介组织在招商引资会上唱主角,浙江的招商公司帮助浙商进入江苏,这  相似文献   

15.
伍玉功 《求索》2007,(6):115-116
农村法治是中国法治的“瓶颈”。对法治社会基础的再认识是我们解析农村法治建设困境的前提;在当下中国,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二元状态。鉴于我国处在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的时期、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当代农村法治建设,寻求当代农村法治出路。  相似文献   

16.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和谐社会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和谐的农村经济和和谐的农村文化。在长期“经济优先”思想的指导下,农村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次要位置,不仅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和谐,农村文化体系内部也存在不和谐因素。农村社会的文化困境对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和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伦理道德准则的调节和约束。经济伦理就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对其制约和评价的道德观念。涉及社会生活许多领域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着内容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义利之辩,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争。管仲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墨子认为“义,利也。”但影响最深远的仍是儒家的义利观。孔子“君子喻于义…  相似文献   

18.
何兰萍 《学习与实践》2007,(11):122-126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和农民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活动日益减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日益退缩,从而导致了农民精神生活的虚空和伦理价值体系的迷失。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构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农村公共空间,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张炜芬 《今日浙江》2005,(24):35-36
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从2004年开始,海宁市扎实开展农村“双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建设三大体系海宁市以农村“双建设”工作为载体,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长在管理、实在基层”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农村普遍建起文化活动阵地,充分激发了农民群众“求…  相似文献   

20.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乡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大农村、农民的智力投资,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其走上科学致富之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不仅对于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豫”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也是我省建设“经济强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