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认为,在生活环境中,人的感官要受到两种刺激:一类是物,一类是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为“人际知觉”。“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微妙地影响着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可是,人际交往中人们难免受第一印象左右。其次,构成人际间偏见的主要原因来自“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在于只是依据一些间接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安》2013,(6):71-71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职场人际关系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掌握“近因效应”。正如“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已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同。而“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认知、评判一系列事物时,越靠近末尾部分的信息造成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韩云勇 《前进》2005,(9):56-56
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基于权力之外的人格感染力是能让下属和群众敬佩、热爱、信服的一种感召力,既是领导者的隐形素养,又是其为官立业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领导者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增强人格感染力,须坚持以人为本。一、以德聚人。具有高尚品德、宽广胸怀、过人学识以及高超才能的领导者,不但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信服,而且其身上表现出的领导魅力和感召力,对有德有才之人也会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形成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人格感染力是一种形象。领导者对奋斗目标的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会产生潜移默…  相似文献   

4.
<正> 认识之差异性是绝对的。偏见论认为,偏见性是认识的属性,偏见存在于一切认识当中,并贯穿认识发展的每一侧面和每一阶段。偏见论的思维基础是理解与怀疑的不平衡性,理解和怀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两个重要阶段,理解与怀疑的结果直接决定人的认识程度,是导致认识“肯定”与“否定”的直接原因。我国传统思维的主体是全见性思维,主张以“一”包“无”,把事物的发展方向设想为两种可能,而这两种  相似文献   

5.
“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效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所构成。正确发挥好这两种影响力 ,对树立领导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区别与联系权力影响力是上级组织授予个人的职位及权限。具有局限性、时限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效力始于授职 ,终于失职。授职的品位愈高 ,效力愈大 ,范围愈广。非权力影响力是抛开职位和权力强制效力 ,由行政领导个体素质产生的影响力。即个人知识、才能、品格、气质、作风等对他人产生的感化力。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6.
一、领导者见识的主要表现见识是指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判断、把握其发展趋势的能力。见识是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领导者而言.见识主要表现为“五见”:  相似文献   

7.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他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以下方法:(1)推己及人,由人及己。即主张将心比心,与别人的感情取得和谐一致。(2)“躬自厚而薄责人”。即注重自我一方在人际关系好坏中的作用。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即批评自己的坏处,不要批评别人的坏处,就可以消除无形的怨恨。(3)“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即认为个人的情感、思想都不宜不看对象滥加发泄,而是要察言观色,并有退让精神。(4)“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感也”。即对他人不能爱之过甚或恶之过甚,要选择适中,否则就是迷惑。孔子的上述处理人际关  相似文献   

8.
“权威”,是悠久而弥新、倍受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在人们的心目里和现实生活中,“权”与“威”是相伴相随、甚至是先因后果的关系。只有有了权,随之才有威。大权一朝不再,威信随之失去。这在势利场、势利人中尤烈。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除了权力性影响力外,还有非权力性影响力,即依靠领导者的个人威信和人格力量来影响被领导者。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一旦形成,被领导  相似文献   

9.
军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来界定的。严格的职务等级和职权范围,形成了严格的上下级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际关系出现了新情况。这种社会气侯促使我们对军队内部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探讨。有了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才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推进部队建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军队上下级关系,搞好上下级关系的调谐,是各级领导者做“人”的工作之必需,也是深化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我们如今是生活在“圆”的世界之中,也有人说,我们是挣扎在“网”的社会里,而我却说,每个人都是运转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圈”中。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发“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的感叹,一个“围”字圈就了大千世界纷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氛围的产生,皆为受制于社会上各种各类的“圈”。一日由地缘关系形成的宗族圈。在远古时代,人类按血缘划分人际关系,但当人类进入丁以地缘划分人际关系范围的时代,就产生了以  相似文献   

11.
人际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的联系和接触,从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交往”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即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从狭义上讲即是信息交流。 在对军校青年学员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进行调查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人际交往,不仅是军校青年学员传播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而且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人们相互之间互为主、客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人们往往较重视做好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然而,却很容易忽视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人们的认识水平高低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各有差异。人们对“优生”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校里,教师唯分数是“优”;在家庭里,家长唯出息是“优”;在社会上,人们唯才是“优”。这些认识上的差错和偏见,在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随意性”。由“随意性”而带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非确定性和短期化现象,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种“随机效应”。在“随机效应”作用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带有一定的目标盲目性、宣传口径相异性和工作滞后性。因此,分析“随意性”产生的原因,寻求相应的弱化手段,应当成为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者分别为来自司法系统的60余名干部(大多为监狱长)和4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讲授《管理学》。考试时,出了一个相同的题目:联系实际谈谈对“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看法。结果是,100多人无一例外地肯定性论述了“管理的核心就是协调人际关系”。另据资料,国外有对一些大公司总经理的调查显示,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际交往问题。也有管理学家认为,协调人际关系是管理的核心,人际关系的协调是有效管理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影响,相互满足需要的状态。人际关系可分为以感情为…  相似文献   

15.
劳斌同志:修身使人高尚,使人能成为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之八,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就我耳闻目睹的情况来说,往往又使人产生别种想法。传统的修身现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条列在前面。所强调的意思是:与人共事要讲“忠”,即忠诚、忠实;与人相处要讲“信”,即信用、信誉。这些意思,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仍不失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原则。可是,眼下一部分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你讲“忠”和“信”,他搞“假”和“骗”,有时弄得吃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吃的。有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赋予了现代人际交往的结构及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网络人际关系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解决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注重人伦关系,最关心的是“人事”,其“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不仅影响过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调适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网络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产生偏见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深层次看主要受"第一印象"产生的心理印痕、既有态度定势形成的惯性思维、"近因效应"引发的印象改变、对个体持以积极期许所形成的附带效应、权威性人格遗留的负面效应、对内群体和外群体自然产生的不同印象等因素影响。领导干部往往会依据既往经验或已经形成的固化模式,形成对某一事或某一个人的固化判断,并以此作出惯性化认知的心理倾向。近因效应引起的心理偏见成为一些领导干部临时改变选人用人、重大事项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领导干部之所以会形成偏见,同"立场"也密切相关,源于"立场"形成的认知也会对内群体和外群体产生出不同的映像认知。  相似文献   

18.
私营经济性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内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有许多方面的质 ,有根本的质和非根本的质。私营经济 (这里指雇工 8个人以上的营利经济组织 )根本的质是什么呢 ?理论界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很多方面也达成了共识 ,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 ,在对私营经济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 ,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意见分歧。有的认为私营经济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 ,有的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不是姓“资”而是姓“社” ,即它具有…  相似文献   

19.
“个别”和“一般”通常是在两种意义上被对应使用的。一种意义是:“个别”指少见的、少数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则指常见的、多数的事物和现象。一种意义是:“个别”指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或指单个事物;“一般”则指事物的共性或普遍性,或指一类事物。不论从哪一种意义来看,个别和一般都是互相对应的,即个  相似文献   

20.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事物性质的标准,不是判断某一事物姓“社”姓“资”的标准。它是判断、检验我们的政策和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的标准,即是一种价值标准。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即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不一定对社会主义不利,而所谓“社会主义”的东西又不一定对社会主义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