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5周年,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贵做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山骨讲堂",阐述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之间的理论联系。李承贵认为,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道德心,即仁为根基,以"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五大要素为开展方式的有机思想体系。基于这样的理论要义,"万物一体"论又是一个治世纲领,其本质就是建立有序、守德、公平、活力、向上、富强的社会,即"一体之仁"的社会理想:位其所位,人尽其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彼此尊重,天下一家,国家一人。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立本心之体,倡"心即理"之论,主张以除物欲而保养本心为工夫,系渐悟;禅宗亦立本心为体,认为本心即自性,主张万法缘起性空,本无物欲可除,故应致力于不执着来明心见性,系顿悟。陆学中诸多名相虽类于禅宗,但实际旨归不同:本心论上,二者以本心为万物之本源同也,而其本心之内涵异也;工夫论上,以明本心同也,而其顿悟和渐悟之过程异也;理体论上,事理均以自然万物之本源同也,而人类社会之德理诠释异也。总之,从本心、工夫和理体三方面考辩二者之关系,可知彼此虽遣词相类,然旨归远矣。  相似文献   

3.
陈廷敬学宗程朱,尤精于经学.其学崇实心实理之道,倡引经制事之理,论实理实学之用.认为物之理即实体于心之理,此谓实心,亦即主观真实反映的物之理,故此理又谓实理;由实心而得实理,由实理而致循理,此之谓治学之大道.其学意在针砭空谈义理之学风,促进经世致用理论之发展,曾对清初学术思想产生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恕,乃推己及人之意,蕴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层含义。《说文解字》曰:"恕,仁也。从心,如声。"段玉裁解释说: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认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儒家认为,恕乃为仁之方也,是立德之基,又是临时应事之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胸怀,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世英先生,早已为学人所熟知。近20年来,他研究中西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之际"的新观点。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应是建立在"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因此,《新哲学讲演录》以此为纲,分设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万物一体"观,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审美观(主要讲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伦理观(主要讲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也是道德的境界)、历史观(主要讲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  相似文献   

6.
余永康 《求实》2006,(Z4):78
顶天立地谓之正,胜败之数谓之气.正乃气之基,气为正之表.故而"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此乃刚毅之气也;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关云长万里护皇嫂,此乃理智之气也;郑成功斩杀倭寇收复台湾,林则徐痛击洋人怒焚鸦片,此乃民族之浩然正气也.至于那位振臂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仁人志士文天祥视死如归的义举,则更令世代炎黄子孙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相似文献   

7.
正一、遵天地运化之道,行呵护自然之义遵义乃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红色"让我们联想到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就是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就是追求平等、追求自由;革命传统就是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就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相似文献   

8.
洗心(随笔)     
久居尘世,不仅要洗脸、洗衣,心也要经常洗涤。心乃人身之本,心乃人身之源,万念由心而生。人生虽有三宝,然无心,何谈“精、气、神”。曾国藩曾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又道: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经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古人都知扫却杂念,洗涤心灵,而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为一己私利,为红颜知己置党纪国法而不顾,究其原因,皆为私欲,为权欲,为色俗。这私欲、权欲、色欲都是心不静,…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学辐辏于"觉",此"觉"或"觉悟"由效仿在践"仁"、履"仁"方面可引以为范的先哲时贤的所作所为("效"或"效仿")而得,亦由讲习被认为寄寓了"仁"道消息的《诗》《书》《礼》《乐》《易》等古代典籍("学文")而得。对"学""效""觉""学文"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琢,乃是窥知孔子之"学"之微旨的要径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帅 《先锋队》2013,(1):26-28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将"良知"发扬光大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业"。王阳明将他的  相似文献   

11.
网闻摘录     
正为政当自清廉始廉与政,二者从来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说过,"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将保持清廉看作是为官首要的事。要想练就清廉之功,表面上看,是要拒绝身外的各种诱惑。实则不然,最重要的还是筑牢心内的堤坝。明代思想家薛在《从政录》中提出,廉洁之士的"三不取"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钱穆对于朱熹心性论作了较多不同的诠释。冯友兰认为,朱熹依据理与气的关系而讲性与心的相互区别,讲“性即理”,而与“心即理”截然不同,因此把朱学界定为理学,而与陆九渊心学对立起来,同时还认为,朱熹讲“心统性情”,只是讲情“从心上发出”,性“在于心中”。与此不同,钱穆认为,朱熹讲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均属“一体两分”,由此进一步认为,朱熹既讲“性即理”又在工夫论的层面讲“心即理”,同时强调朱熹“心统性情”中“心”的主宰作用,因此把朱学界定为“心学”,并肯定朱熹心学对于陆九渊心学的超越。冯友兰、钱穆对于朱熹心性论的不同诠释,体现了冯友兰从差异不断推展到对立的思想方法与钱穆从差异中寻求圆融的思想方法的学术冲突。  相似文献   

13.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4.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  相似文献   

15.
张森年 《探索》2015,(1):5-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构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包括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思维方式至为关键。树立生态思维方式,需要不断对"人之能""人之需""人之责"进行审视和反思,对自然永存敬畏之心、对自己永存克制之心、对万物充满博爱之心。  相似文献   

16.
正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仁民""爱物",通常被理解为儒家爱有差等的证据。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重庆看来,"差等之爱"是指"差"在时序先后而非"差"在程度多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特此采访吴重庆教授,以期辨别并阐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卢春红 《求实》2006,(Z4):139-140
格物致知说是朱熹功夫论的核心.然亦正是在此处,朱子多受后儒之批评.代表者有王阳明等.他们多认为朱子的工夫论,即格物致知说为"支离",又以为其专务"道问学"面忽视"尊德性",从而有向外求索之病.从而,厘清朱子之格物致知说乃是关键.在本文看来,支撑格物致知说之基础者,乃在于朱子对善与至善的关系的阐明.由此而导致知与真知、理一与定理的不同.而在这一系列的区分中,朱子的重心落在了后者,由此而显示出朱子之与众不同的现实性与历史感.试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宋明新儒论仁大多扬弃了仁在孔、董儒所具有的直观感性与心理学内容,侧重于仁之为道的方面,以性释仁,重视并褒扬性体道本,直接排斥仁之中所包含的情的成分。周敦颐以“生”对仁做出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诠释。以公以理释仁、以道解仁、合仁与道为一,则是二程仁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朱熹仁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天地生物之心”与“理”两个方面。其天理消融在人伦生活的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中,体用相即。阳明学之仁的最基本内涵是“生生不息之理”,仁是万物的自性,万物在发生、存在之初即已被赋予了良知。而求仁、求良知的工夫不过是尽一己之性,穷尽了仁之理,也即获得了仁之性,也就达到了万物之性、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将宗族缔造成一道德的、教化的、伦理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在、心体之呈现的“万物一体之仁”,构成了阳明学者对宗族伦理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信与实行,实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从而开出光明宏阔的生命真境。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格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湛若水与王阳明之间的激烈争辩。湛氏认为阳明"格物"是"正念头","致良知"以"心意之所著"为物,犯有"是内而非外"的"支离"之病;阳明批评湛氏的"随处体认天理"把"格物"的外求原则贯彻在"体认天理"之中,于事事物物上才能实现对"天理"的体认,故有朱子"求理于外"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