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产是我国春秋时郑国的正卿,名公孙侨,子产是号。当时的郑国是夹在诸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经常受到大国的威胁或欺侮。但子产执政20多年来,对内主张惠民去好,不毁乡校,开放议政风气;对外注意利用时机,积极开展小国外交,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 子产执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选择有才能的人协助工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子产手下有几位能干的大臣:第一位是善于裁断大事的冯筒子;第二位是仪表堂堂又有文才的游吉;第三位是能了解各诸侯国的内部事务,又能撰写外交文书的公孙挥(字子羽)。此外,还…  相似文献   

2.
佐人 《现代领导》2006,(4):27-27
公元前543年,子产在郑国执政。他从整顿车饰、衣冠、井田、连保等项制度着手,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施政第一年,许多人对子产的改革措施很是不满.众人编了一首歌唱道:“取我衣冠而褚(没收)之,取我田畴而伍(查编八册)之。孰(谁)杀子产,吾其与(参加)之!”简直是恨之入骨。但到了第三个年头.舆论大变.纷扬于道的部是对子产的颂歌:“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佳之生产繁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你看,原先咬牙切齿的诅咒.  相似文献   

3.
尚友     
申徒嘉是一个断了腿的人,他和郑国的子产一起从师伯昏无人。一天子产对申徒嘉说:“若是我先出去,你就留下;若是你先出去,我也留下。”第二天,他们又合堂同席而坐,一起问学。当子产要出去时,他又重复昨天讲过的话,还轻蔑地责问:“你见了我这样的执政大臣还不回避,难道是想与我平起平坐吗?”申徒嘉不卑不亢地回答:“在先生这里,怎么还有这种执政呢?你来到这里进德修业,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是有点过分吗?”子产有恃无恐地说:“你现在既成这种样子了,确还想和尧争善,思量一下你的操行,该可以自省过失了吧?”申徒嘉从容地…  相似文献   

4.
子产嗜鱼     
子产任郑国相,权力极大。他喜欢吃鱼,是人所皆知的嗜好。有一天,有人给子产送了鱼米,子产不肯收。别人就问:“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肯收别人送的鱼呢?”子产说:“正由于我嗜鱼,所以不收别人送的鱼。我收鱼,就是受贿,就要失去国相这个职位和厚禄,那么,我就吃不上鱼。到那时,我失职无权,也没有人再给我送鱼。我不收鱼,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保住相位,获得厚禄,我还怕买不起鱼吗?我不收别人送的鱼,才可以终生有鱼吃。”(《新序》卷七)古人爱吃鱼,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的话,冯罐怨言“食无鱼”。鱼也成为馈赠的…  相似文献   

5.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8X):48-50
<正>春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人才辈出,英雄争锋,多的是能征善战的英雄、纵横捭阖的谋士、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如果要推举"春秋第一人",应该有很多选择,管仲、赵宣子、范蠡……无论选哪一个人,都有很多杰出成就。但春秋2000多年后,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却将子产(公孙侨)推为"春秋第一人",另一位学者李元度更是认为,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人们对子产的评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子产除了在政治、外交、刑法、宗教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外,还是一位救灾的"奇人",并且提出了影响我国千年的灾异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子产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0,(14):52-53
公布法律,这是现代社会法律实施前的必经程序。法律公布出来,就可以为老百姓所知悉,老百姓明了法律的规定,就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在当今中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不少人会依据法律去打官司,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推上了被告席。于是有人感叹:法律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改变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改变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为此,我们得感谢子产。  相似文献   

7.
孔子谈和谐     
裨谌起草,世叔理论,子羽增删,子产润饰。  相似文献   

8.
陈抗行 《小康》2004,(8):3-3
此处指的"不同声音",不仅是指"异议"、"歧见",也是指不同的"话语方式"。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有大夫向子产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凭什么?人们 早晚聚集在乡校,谈论执政的善恶对错。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这是我应该奉以为师 的啊,为什么要毁?  相似文献   

9.
“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得意洋洋地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小吏暗  相似文献   

10.
做人有品味     
生活中,时常听到有这样的评价:某某人很有品位,某某人品位不高,某某人没有品位。做人有品位,实质上是做人讲文明。  相似文献   

11.
王一 《当代广西》2014,(12):60-59
正古代民主评议的序幕春秋时期,郑国办了许多乡校,也就是乡村小学。村里人经常聚在乡校里谈论国家大事,甚至评论时政得失。一些官员听到非议之声很不自在,就建议郑国卿子产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他们说的我做得对的地方,我就照着实行;他们说的我做错的地方,我就改正,这乡校就是我的老师啊,怎么能取缔它呢?子产拉开了我国古代民主评议的序幕。汉成帝时,朱博任冀州刺史,负责常山、巨鹿等10个郡国的巡视。他上任没多久,就在巡视途中被四五百个群众包围在某县的招待所里,这些人都是来向刺史举  相似文献   

12.
《上海支部生活》2011,(7):34-36
一人是龙,三人成虫:有人曾这样评价传统小农经济下的国人,不见得客观,但确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令人扼腕的痛状,正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四万万人实等于一盘散沙。”  相似文献   

13.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 5 36年 ,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 ,将法以律条的形式固定并颁布于民 ,首启法律公布公示之肇端。但是 ,这一代表当时先进的法律思想的举动却招致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批评。其后 ,晋国于公元前 5 13年铸刑鼎 ,也遭到了孔子的强烈谴责。子产与叔向、赵鞅等与孔子的分歧 ,反映了先秦时期“礼治”与“法治”两种治世思想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一、儒家德主刑辅模式的演变与内涵儒家的重德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是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这是他们对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刻体察和理性反思。殷商因失德而亡国,所以周公旦一再强调“敬德”、“明德”。郑国的子产也认为:“德,国家之基也。”②可见,先哲们把德治上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治乱、兴亡的高度,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刑政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其后盾并以物质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它对百姓的震慑和约束作用更为直接有…  相似文献   

16.
厉行德治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先民,不但曾以高度智慧的物质创造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高尚纯粹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古代思想家子产曾说:“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德治的核心是官德,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官正民服,官直民从,官曲民忧,官败民怨”。“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这是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党继承了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对干部道德建设历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现代领导》2014,(6):48-49
如今,民主评议干部早已不鲜见。在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民意成分.是各地推进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官员民主评议,而且有的朝代搞得还相当红火。是谁拉开了我国古代民主评议的序幕春秋时期,郑国人经常聚在乡校里谈论家长里短、国家大事,甚至评论时政得失。一些官员听到乡校里的非议之声很不自在.就建议郑国卿子产毁掉乡校。  相似文献   

18.
大阳沟派出所:真诚爱民本刊记者肖兴文“大阳沟派出所是我们重庆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重庆市民有口皆碑,由衷赞叹。乔石委员长曾这样评价该派出所:“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有着光荣的传统,虽然人员一茬接一茬地转换,但优良作风和爱民传统却始终保持下来,这是难能可...  相似文献   

19.
乡校     
郑国很多人到乡的学校中议论政治,有的说好,有的说坏。有个官员叫然明向郑国相子产提出建议:“取缔乡校怎么样?”取缔乡校,就是禁止谈论政治.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威信。子声说:“这是为什么?人在早晚工作之余,到乡校议论政治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扎实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取缔它俄听说忠善可以减少埋怨,没听说作成可以防止埋怨。害怕埋怨,也像防止水灾。大堤崩溃,伤害人一定很多,我也不能救。不如开声、小口,把水引导出来。不许埋怨,不如把他们的埋怨都说出来,我们听了,想办法给予化解。…  相似文献   

20.
谢根明个性沉稳坚毅。熟悉他的人这样评价:他对事业充满激情,他对百姓心怀感情。在谢根明人生的天平上,沉甸甸的一头系着事业,系着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