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思南县宽坪乡为彻底撕掉"人口小乡、信访大乡"的标签,通过实施依法治乡破解社会治理难题,采取做活法治与德治、探索"三委合一、三缘合力"社会管理新模式、建立"区域联动"社会治理新机制和推行"群众诉求代言人"新模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局面,理顺了群众诉求渠道,破解了信访难题,树立了政府新形象,营造了依法办事风尚,凝聚了社会正能量,依法治乡新局面已蔚然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问题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当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致力于"以德养法"、"以法护德",贯彻和落实"德法合治"。只有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的兼施,才能最终以法和德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广东清远、四川成都、上海嘉定、河南驻马店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实地考察,旨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讨论新双轨治理的内涵、类型与逻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性能力增强,村社整合能力日渐式微,且区域差异较大,新双轨治理诞生。在地方政府资源流量大小、村庄结构强弱、村庄利益密度疏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治理呈现出弱行政-强村社的村社自主型、强行政-强村社的耦合共治型、强行政-弱村社的行政统合型与弱行政-弱村社的维持型等四种村治样态,但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立论基础。我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多面一体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乡村治理事务的有效分类和村社主位的治理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建立并优化国家供给和村社需求之间上下畅通的耦合共治结构,应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仇善文 《工会论坛》2003,9(6):27-27
依法治会强调的是"法",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逐步达到依法治会的效果,还必须强调"实践哲学",勇于开拓;同时还要练好工会"内功".  相似文献   

5.
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既要从宏观层面,也应当从中观,甚至微观实践层面进行理论建构和破题。佛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探索政府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积累了施行善治的社会基础、法治基础、行政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形成"民、廉、治、效、法"五字为核心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新型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教师教育在多年的探索中虽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教师教育观念、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制度上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观念上创新,要转变将教师职业视为仅是维持生计手段的"谋生观",转变将教师职业视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观",转变将教师职业视为仅是简单技艺重复的"匠人观"。当代教师教育必须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造就创新型的教师教育队伍。  相似文献   

7.
恩克鲁玛的村社社会主义是他寻求适合加纳国情的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虽然对于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他过于迷恋非洲原始村社制,把其"人道主义"和"平均主义"误当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当作是恢复和捍卫原始村社制的手段,因此,他的村社社会主义深受非洲传统村社制因素的桎梏,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思南县宽坪苗族土家族乡为彻底撕掉"人口小乡、信访大乡"的标签,着力打造"法安宽坪"工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宽坪,推行"法安社会"与"德润人心"组合拳,探索"三委合一、三缘合力"社会治理新模式、创建"区域联动"社会治理新机制和开辟"群众诉求代言人"信访新渠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局面,理顺了群众诉求渠道,破解了信访难题,营造了依法办事环境,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古人"治国先治吏"这一深邃的道理和进步因素同样适用于今天,同样可以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一、从严治"吏"势在必行."治国先治吏",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抓住了"吏治",就抓住了理政治国的纲.二、"治吏"必须从要害问题入手o"治吏"的核心问题是治权;"治吏"的首要问题是治思想.三、"治吏"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从严"治吏",思想是前提;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法治、理治、善治特点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有序化、平等化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能量释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在以"协"辅"治",以"协"稳"治",以"协"促"治",以"协"督"治"四个方面;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给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能够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协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乡政村治模式在运作中要受到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级组织中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以及村委会与村民及村中其它组织的关系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博弈状况基本上决定了乡政村治模式的运作状况,决定了村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生活与历史中体现出来的正义是绝对而永恒的,还是只是相对而临时的?这个问题的分歧导致了两种正义观。永恒正义观把正义法则看作是人-神或天-人共有的法则,因而不只是"人法",同时也是"天理"与"神律",它不仅涉及人世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涉及人-神(天-人)之间的神圣关系;而相对正义观则把正义法则仅仅看作人世间的利益关系的法则,只涉及利益关系,因而正义法则只是世间的人法,而不具有任何神圣性。两种正义观产生两种立法精神:有超越维度的立法精神与没有超越维度的立法精神。对理性的自由的觉悟,是认识正义法则绝对性与立法精神超越性的一个根本性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论乡政村治关系的失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是村民自治架构下的基本关系之一 ,在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改革中 ,乡政村治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失调。其主要表现是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人事权、财产权的干涉和对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权的践踏。理顺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是村民自治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创新理论最大的思维特征就是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观。它具体表现为:面向新的世界图景定位"实事",在解放思想、实践创新中"求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践行"是"的三大特点。而在定位"实事"时,它既从新世界图景与各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着眼,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在"求是"中,不但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又用发扬民主、运用民主手段拓展与丰富了"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方法的内涵;最后,又坚持用"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践行"是",由此构成了当代实事求是观的"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  相似文献   

15.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天下观是历经战乱的古代中国人对国家类型的期盼和提升。后经秦汉统一王朝的实践,最终上升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之本。以后中国人又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一统多于分裂实践中使得"大一统"观念深入从天子到庶民的血脉之中。自然而然,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方略。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则是:"大一统"天下观仍然是边疆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俗而治的延续;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如何认识青年,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作了大量论述,逐渐形成了"革命型青年观"、"建设型青年观"、"改革型青年观"以及"复兴型青年观",这四个阶段的青年观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呈现出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完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时代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青年观在百年发展阶段中积累了开展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宗旨和根本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观以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亲情观。在新时代,必须抓好人生的"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成果服务人民;严把干部的"权力关",让权力真正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18.
《唐律疏议》作为中国传统法典的集大成者,被纪昀、薛允升等人评价为"出入得古今之平",这是极为允当的。一方面,体现在刑罚制度和适用方面,它坚持了宽严适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唐律疏议》的规范体系反映、践行和落实了中国传统社会动态合理正义观和"王道平"秩序观的内在要求,在律目条文中处处彰显着"等者同等""不等者不等""等与不等的辩证统一"三原则。总体上看,《唐律疏议》体现了中国传统法的内在原理,即德生道成的道德文化原理和德主刑辅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过程中,从三层意义上提出"人均"观。邓小平的"人均"观蕴含深刻的内涵,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风险社会的冲击,侵权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赖以存在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哲学的剧烈变动,适时改变它的哲学指导根基成为当代侵权法的重要使命。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侵权法应当更多、更深刻的发掘人性内涵,既要清醒地知晓人性之"恶",也要悉心鼓励人性之"善",最终通过侵权法对人格之塑造引导人类走向"善"的生活。自由主义关照下的个人正义已经不能独当侵权责任之大任,社会正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二者相互影响、水乳交融形成的二重正义观才是当代侵权法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