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取得执政地位以来,执掌全国政权已有65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源自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来自党出色的执政成效。党执政地位的持续巩固,同样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执政成效获得人民的认同。当前,党提高执政成效就要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效益;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党的软实力;坚持人民群众的最终评价权,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考量党的执政成效。  相似文献   

2.
唐辉 《岭南学刊》2023,(1):12-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执政行为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探索聚焦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目标要求和现实机制的统一,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目标的深刻认同、对百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定初心、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提炼经验,不断构建增强执政能力的长效机制;立足时代,积极锤炼党长期执政的各项本领,确保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主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服从于人民,接受人民监督。坚持民主执政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对我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坚持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可靠保证与不断完善党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根本措施。在民主执政建设中,要加强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思想教育,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民主执政要求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4.
吕琳 《传承》2012,(22):18-1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党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5.
吕琳 《传承》2012,(11)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党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6.
袁准  肖飞 《湖湘论坛》2006,19(2):5-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为防御各种风险、确保执政安全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用历史经验警醒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和平共处外交工作新局面;巩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些基本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彬 《桂海论丛》2010,26(3):1-6
一个政党要维持和增强人民的认同,巩固自身执掌政权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二者之中。文章立足于政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依据政治体制改革渐次展开的逻辑,把中国共产党置身于国家、社会、党自身三大政治系统之中,着力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这些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求索》2006,(2)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近代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自身的先进性品质、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强大的组织资源、丰富的执政经验以及令世人瞩目的执政实绩,为党赢得了丰厚的执政资源。认识和不断强化这些优势,努力克服不足,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呼唤,是完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的执政理念,这是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是由它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所根本决定和体现的。在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来总结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有两个比较。第一个是纵向比较,这就是与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执政是一切政党奋斗和追求的直接目标,中国共产党要确保长期执政的地位不动摇,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进步,是一个充满艰辛、无比曲折的历史过程。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贫困抗争的同时,渴望人人平等、生活富裕、幸福安定、生产发达、社会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这种期盼与追求在中国人的心灵里一直没有泯灭。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及实践方式。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剥削、扶贫济困,逐步迈进小康社会。中国农村走出贫困,圆了一个古老的梦想,这是举世瞩目的历史壮举。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看,"三个代表"第一次站在长期执政的高度,立足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破除了关于"共产党"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认识,迎来了在"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上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纪元,从而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深刻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新高潮,推动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张闻天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 ,以及离开主要领导岗位以后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入手 ,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张闻天对毛泽东思想内容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过程。在当今时代 ,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中国社会的先进阶级为基础 ,同时 ,党还必须在新世纪里不断提高自身现代化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杨兰  罗帆 《桂海论丛》2013,(3):75-7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且将这个党的建设总目标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从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历史探索轨迹和党的建设总布局的形成发展轨迹看,从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看,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实是一项全新的重大课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既是一个系统的价值整体,同时,在这个系统中,又必须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论周恩来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党开始到中共七大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毛泽东核心地位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 ,是周恩来成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关键因素 ,也是中国共产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政绩选人用人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标准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刘明 《桂海论丛》2013,29(5):38-42
拥有广泛而强大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执政使命的依靠力量,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前提。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促进执政目标的达成,就必须努力赢得最广大民众的情感支撑和执政认同,持续不断地拓展和扩大社会基础。而其中的影响或制约要素包涵了多个层级和维度,它们共同交织在一起,纳入到现代政党政治运作的指标体系当中。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要素,对于中国共产党有效实现社会整合、重塑政治权威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领导,社会需要整合,青年需要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始终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从确立价值认同、构建组织网络、综合利益表达、创建和谐秩序等方面整合社会、整合青年.中国社会持续变革,青年群体持续流动与分化.共青团、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党的外围组织需要加强对各自团体成员的组织覆盖和内在影响,不断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统一,是被经验证明正确的党的认识路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过程即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两个层面。政治动员是群众路线实践的政治基础,政治整合是群众路实践的政治目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过程共同推动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实践。为推动群众路线实践的丰富发展,关键在于群众路线中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在党的执政水平、群众的政治参与、机制实践的路径拓宽和道德规范及意识形态的构建这些方面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