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发动了将“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责任推给中国的舆论、外交攻势,说中国揪日本的“历史辫子”不放,打“历史牌”。国内也有部分人士主张为了发展中日关系应“搁置”历史认识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问题似已集中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的关系上。对此,仅提出以下两点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点,历史问题的根源和责任在日本。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侵略亚洲其他国家的太平洋战  相似文献   

2.
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活动中 ,是把小说和随笔视为“文学生活中的车之两轮” ,他通过文学中“两轮”的“随笔”之轮对侵略战争进行总清算。即日本对中国和亚洲各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灭亡中国、征服亚洲 ,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 ,战争的责任由日本承担。日本必须向中国及亚洲各被害国赎罪、道歉、赔偿 ,才能得到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谅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3.
"慰安妇"问题,一个悬而未决的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受害国国民,而加害国日本也未能逃脱,一直备受世界进步舆论的谴责。而要理清"慰安妇"问题的战争责任,必须客观还原真相。本文以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记载为依托,配合大量史料,从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动机、"慰安所"的设置、"慰安妇"的遭遇以及当时民众的反响入手,试图从中探寻"慰安妇"问题的真相,为早日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民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认识偏差和部分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信息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使日本媒体与公众能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帮助日本人民了解历史真相。中国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缺失,不能适应新时期改善中日外交关系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措施,包括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加强对内开展公共外交等。  相似文献   

5.
正提及鸦片,更多人会联想到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起的鸦片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无尽苦难,但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也曾使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更为深重的毒害,它严重地违背了《日内瓦鸦片公约》,是一种赤裸裸的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的行径,对中国民众犯下了滔天罪行。1948年11月10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指出,日本在中国占领区"设置了政府统制的专卖机构,向官方许可的商店配给鸦片、麻醉品。在被日本占领的  相似文献   

6.
<正> 1972年9月中日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具有双重的历史意义。从中日双边关系来说,它宣告了1874年以来近百年之久的日本侵华史的正式终结,中国作为战胜国,日本作为战败国,重新把两国关系建立在主权平等、睦邻友好的基础上;从亚洲太平洋地区来说,它宣  相似文献   

7.
20 世纪50 年代,尽管中日两国没有恢复邦交,新中国的对日公共外交却已经开始。 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圆满地解决了日本战犯问题。它不仅解决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 的战争遗留问题,更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形象传到了日本,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 展。作为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遗产,新中国解决日本战犯问题通过中国官方与日本民间的关系 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昭奎 《国际安全研究》2013,(1):79-90,157,158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日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论坛》2017,(5):124-126
<正>2017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即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纪念日。80年前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中俄两国都曾表示要共同努力,抵制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行径。习近平曾提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牢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世界和平的明天。"普京总统指出:"深入揭示战争的历史真相,有助世人永远铭记父辈的功勋,为培养年青一代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日建交以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十几年日本政要否认侵略的言论由隐蔽走向公开。两国关系是在日本某些人歪曲历史、中崐国方面对其揭露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中日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做法有着明显的区崐别。正确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这一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吉林大学、吉林省档案馆共同主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5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人员就"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发表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我们从具有代表性的6篇会议论文中节选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对抗日战争史与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时代价值、日本侵华罪证、日本历史认识、安倍谈话的实质、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推进有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性时刻.从中国内在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角度看,这意味着: --结束了多年的内战和抗日战争,这两场战争卷入了亿万民众.在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经济复苏和社会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亚成为了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导致东亚区域不稳定的核心因素,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处在军事冲突的边缘。当日本与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日本民众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政府发动军事冲突?为此,作者在日本进行了以民众为对象的调查实验。对调查实验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果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对目标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那么日本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向该国发动军事冲突,而目标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一因素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日本的年轻民众表现出了更强的和平倾向。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对日外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对于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外交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在经贸领域,可以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以增加日本的退出成本,并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以增加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日本年轻一代的公共外交,由此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起点,这已经是学术界毋庸置疑的一致结论。但是,对"九·一八事变"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俄罗斯历史学博士巴拉诺夫教授依据大量历史事实提出了始于"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二战开端的观点。日本策划和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就已经制定了分步骤占领远东、亚洲和世界的全面战争计划,并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付诸实施。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欺骗手段来掩饰最终霸占世界的目的。"九·一八事变"真相的暴露迫使日本撕下伪装、退出国联。可以看出,日本始于"九·一八事变"的侵略行动与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所施行的计划一脉相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早起点。同时,也奠定了建立法西斯军事独裁侵略同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亚非纵横》2005,(3):1-10
在全世界人民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与之不和谐的声音却甚嚣尘上:为这场战争的挑起国和那些灭绝人寰的战犯鸣冤叫屈、歌功颂德。近年来,很多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就有关“二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研究推出一系列论著,他们从这场战争对人类所犯的滔天罪行、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靖国神社问题、战争受害者心理考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用铁的事实驳斥这些言论。本刊选择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从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看,中国相对强大是两国关系总体稳定的基础和前提:两国的实力接近时,日本就会通过侵犯朝鲜半岛等方式,挑战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体系,使中日关系进入矛盾多发的拐点期;日强中弱时,日本则野心膨胀,为谋取地区主导权而屡屡犯华,甚至全面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当前,中日综合实力接近,日本对华政策的挑衅性、攻击性明显增强,两国关系再次进入拐点期。中国应该依靠日本人民,并联合各种国际力量,迟滞日本右倾化步伐,平稳度过两国关系的拐点期,确保中强日弱的发展大势不被干扰。  相似文献   

17.
正辽宁人民出版社在抗战胜利69周年前夕,推出一批有关抗战题材的重点图书,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如《日本三代天皇操纵侵华战争内幕》(王天平著)、《日军侵华战争》(四卷本,王辅著)、《日本遗孤》(刘国强著)、《日本战犯改造》(张巾著)、《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反思录》等。  相似文献   

18.
中日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摩擦与互不信任也在加深。根源之一是中日双方相互认识的乖离。日本对中国就存在着历史问题,中国的发展等几个认识误区。误区源自日本对历史认识的偏差和历史上自卑的中国观及中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等。只有抛弃错误的历史观,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摒弃冷战思维,确立新型安全观;扬弃狭隘利己观,确立互利共赢观才能走出误区,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20.
2015年9月19日,在日本国内数十万民众的抗议声中以及在中、韩等周边邻国的严重关切下,日本安倍晋三内阁一意孤行,通过了"新安保法案"。被日本抗议民众称为"战争法案"的"新安保法案"将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从根本上重塑日本的安保政策。"新安保法案"在日本国会的通过,不仅撕裂了日本国内社会,而且随时有可能将日本拖入战争的边缘。同时,该法案的出台与实施将改变东亚的局势,深刻地影响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