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韩公共外交有助于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中韩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两国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国的对韩公共外交有着以下主要特征:两国高层领导在此议题上高度良性互动,人文交流是主要纽带,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精英与主流媒体则是突出舞台.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交流方式有待改进,美国、日本的竞争与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不容低估,中国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这个议题上的舆论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升级对韩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管控美日的负面影响,不刺激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优化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上的议程设置,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3.
日本华侨华人已逾80万,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华侨华人一直是中日关系联系的纽带。在中国提倡侨务公共外交的新形势下,他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日本华侨华人促进了日本民众对历史和中国现状的了解;改善了日本舆论环境;维护了中国和平统一;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说服工作,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建国初仅限于单一的宣传,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政策姿态内向、目的意识不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包括改变思路,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相似文献   

5.
日本一贯重视对东盟公共外交,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后,对东盟公共外交在机制、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通过高层公共外交强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以政府开发援助和对外文化交流为基础丰富了对东盟公共外交内容,以妇女、青年和意见领袖为抓手拓展人脉网络。安倍所采取的系列公共外交举措成效明显,增强了日本在东盟的存在,也优化了其在东盟的舆论环境。面对日本东盟公共外交的迅猛发展,中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进一步优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6.
紧张的政治关系被认为是中国对日公共外交不畅的症结.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代表,孔子学院在日本也曾遭遇阻力,但最终成功存续.本文以立命馆孔子学院为例研究中日政治关系逆境中如何开展公共外交,得出以下初步结论:第一,中日关系逆境并不必然导致公共外交失败,通过与日方伙伴构筑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共外交可以克服中日关系逆境成功存续;第二,推进对日公共外交应当注重对日方合作伙伴的筛选,避免由政府强力推进;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孔子学院,采取支持或退出机制并用的举措激发日方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张斌 《东南亚纵横》2014,(11):14-17
本文探讨发展和创新中国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策略。在开展与东盟国家外交方面,可以重点考虑发展和创新公共外交的主体、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发挥国家领导人及重要领导出访周边国家及参加重要首脑会议带来的聚焦效应;搭建中国思想库对于政策理念的传播平台;突出发挥东盟各国华侨华人的作用;创新国际交流及教育文化交流项目;重视对东盟国家的文化外交,重点以文化为纽带,进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共外交存在"合作"与"竞争"两条战线,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外交为竞争性公共外交,对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属合作性公共外交。从中国公共外交现状看,竞争性公共外交战线处于被动局面,合作性公共外交战线则成效显著。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实施策略必须针对竞争性公共外交对象进行设计:提升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对其增加投入;淡化政府身份,多以非政府形式操作;不纠缠话语信息的是非曲直,以行动服人;与对手建立民间利益共生体。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发挥了中国和拉美最初接触的桥梁作用,为中拉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立足于国际广播、教育与文化交流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且目标各有侧重。在国际广播层面,中国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和报纸杂志为主要新闻媒介,努力传递信息和澄清事实;在教育与文化交流层面,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或课堂、吸引留学生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拉美民众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和培植信任。通过对拉美开展公共外交,中国塑造了在该地区的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了软实力,缓解和消弭了西半球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为中拉政治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体系初具雏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与人类共同利益密切相连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公共外交以政府主导、面向公众、公开性、真实性为主要特征,以塑造国家形象为最终目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有广泛的施展空间。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实现政治大国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通过公共外交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其传统外交的制约及外交政策的功利性也使日本公共外交失色不少。日本公共外交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我国的指导意义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桓 《亚非纵横》2011,(2):1-4,59
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外交,它是政府外交的延伸,是对政府外交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民间外交作为国与国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形式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是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传媒则为公共外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我们除了要做好日常性的工作之外,还应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我公共外交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有主见的外交"的新理念是安倍首相面对小泉内阁外交的困境和僵局寻求突破的产物,既是对小泉内阁外交路线的一种修正,也是安倍首相个人风格特点的一种彰显。其基本内涵包括:加强亚洲外交改善睦邻关系,提升欧洲外交拓宽战略空间,维持日美同盟提高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加大"争常"力度。这一理念对新内阁以来的日本外交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受制于国内国际诸多因素,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Martin Wight was a founding member an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is thought on diplomacy is at the heart of his international theory. He portrays diplomacy as a defining activ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 His diplomatic thought is shaped by,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a traditional Christian outlook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ugustian. Unless one comprehends that religious disposition of Martin Wight's thought one will not properly understand it.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分析日本和东盟的外交关系时,大多从经济、政治或军事方面人手,而对于双方的文化关系,以及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的论述还相对缺乏。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全面了解日本的东盟外交战略,并探讨其对日本和东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In terms of the question, “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peace-making process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as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answer i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eace-making diplomacy that contains two main settings: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suggests various modes of peace-mak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tical-elites. Public diplomacy provides instruments to involve the people in the peace-making struggle, prepares them for a change, and presses the leadership to reach agreements. The analysis suggests establishing an institution for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a major Israeli-Palestinian public negotiating congress. The congress is a democratic peace-making institution that invite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pposing societies to discuss, debate, and negotiate solutions to their struggle.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concepts of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as competitive settings tha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omplementary. It includes lessons from the “Minds of Peace Experiment”—a small-scale Israeli–Palestinian public negotiating congress—whi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different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6.
This analysis considers the phenomenon of citizen diplomacy in European Union [EU]–China relations. It begins by engaging with the global discourse about “new” diplomacy and outlines how society-centric citizen diplomacy differs from state-centric public diplomacy. After revealing that European policy-makers are only reluctantly acknowledging the role of laymen in foreign policy-making vis-à-vis China, it shows that whilst citizen diplomacy may be a new concept in EU–China relations, it is actually not a new practice. The empirical part of the exegesis traces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amongst 12 European citizen diplomats who have engaged China in the activity fields of disability; psychoanalysi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twinning; human right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welfare of orphans, abandoned disabled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youth dialogu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imal welfare; and inclusive performing arts. The final part makes us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hexag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competence to reveal how the European citizen diplomats have managed to navigate the sometimes-treacherous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landscape in mainland China. European citizen diplomats have made manifold and often surpris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唐翀 《东南亚》2011,(1):28-31
公共外交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对于传播本国外交理念,塑造国家形象,改善本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公共外交也具有局限性,其作用不应该过度被夸大。本文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了我国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