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主旨讲话,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倡议,郑重宣布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这一主旨讲话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次大会通过《昆明宣言》,汇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第二阶段会议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坚实基础.作为COP15承办地,云南省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春城之邀"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向世界积极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实际行动向全球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关乎地球系统健康稳定运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重视.围绕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而伴随的改革、协调、合作与竞争也在同步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演进,以南北格局为特征的全球环境治理主体也出现了新的复杂变化,多个利益攸关方在环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角色.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需进一步提高在全球环境合作中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3.
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深度扩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国际影响,是全面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要义,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使命。在全球环境治理理念的规范性话语塑造进程中,中国不仅要着重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优势,而且要不断优化其国际传播机制、创新其国际传播路径,聚焦全球气候治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实践,不断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效果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从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科学判断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社会治理观到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了多重维度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体系。  相似文献   

5.
于宏源 《国际展望》2023,(1):24-41+153-15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的背景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大力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进程中,中国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方案。应通过加快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转型,通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平衡大国绿色转型中的竞合关系,通过参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公共产品供给,引领建设全球法治体系,塑造生态文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规范。  相似文献   

6.
张春 《当代世界》2023,(11):14-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中国倡议”,为国际社会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动能。“中国倡议”的基本属性是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域模块。“中国倡议”为“全球南方”提供重要引领与合作动力,必将推动构建“全球南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护一个地球村.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挑战,国际社会日益瞩目中国.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接连参加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就气候变化议题阐释中国立场、论述中国贡献,就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向世界发出了倡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冲突基因";然而,文明之间也有和平共存的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始终坚持不同的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并且积极践行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正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治理观是指治理主体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价值目标的基本看法和主张。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全球气候治理观,它以合作共赢、公平合理为核心要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全球气候治理观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正义的思想、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中,积极践行其全球气候治理观,既有力推动了国内气候治理的进程,也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重要主旨讲话,深刻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与实践,就推动人类高质量发展提出重大倡议,郑重宣布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强调各方应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广泛共鸣、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内涵,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今后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从理念和实践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不久,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观",既赋予"上海精神"新内涵,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又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构建发展共同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世界经济遭遇贸易  相似文献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是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全球治理危机凸显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破解新冠疫情威胁的科学指引与强大武器,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生动诠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着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广阔的合作空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以国际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为重点,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首要并以共同发展为长远导向。  相似文献   

14.
于宏源  任康华 《国际展望》2024,(2):103-120+164-165
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地球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政治博弈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面临集体行动困境、参与主体治理地位不对称等一系列治理挑战,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目标,亟待形成公正有效的多边合作治理机制。基于此,中国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这也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其中制度对接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制度对接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制度对接:一是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制度对接;二是与双边、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对接;三是与中国自主提出的国际倡议的制度对接。中国的绿色领导力则是推动对外关系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对接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动力,并提升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贡献。最后,在新形势下,中国应把握战略机遇,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对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海洋温度飙升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南极气候加速变暖导致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2023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干旱、洪水、风暴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此起彼伏的气候灾害不断敲响气候危机的警钟。随着人类与生态系统依存度加深、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气候问题政治化升级,全球气候治理的难度加大、窗口期缩短。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坚持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破解气候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它是对美国的"华盛顿共识"方案和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方案的超越,是东方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创造性贡献,是东方智慧中的整体论、平衡论、中道论的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伟大的世界意义,它将指导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是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而逐步发展成熟的。这一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契合性、价值导向性和实践推动性。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人民群众日益觉醒并不断增强的生态意识,推动着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持续思考与实践。制度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在实践层面,通过生态文化重塑、生态责任分配与生态制度建设三重维度,标注了化解当前生态治理难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三大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现代政府的治理水平;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便于扭转世界各国之间的"认知逆差",构建美好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进程带来了科学、技术、数据、网络、信息等多重影响。同时,人工智能也可能导致新的全球问题出现,因而主要行为体尤其是主权国家不得不参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并寻求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探索全球问题的解决之道。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问题,表现为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新的全球焦虑、对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构成双重挑战,而人工智能本身还可能存在数据隐忧。有鉴于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新议程,无疑首先指向人工智能本身,即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一般路径,表现为人工智能治理集中化、合法化与专业化,通过政府政策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或间接治理,并就人工智能治理寻求国际合作。中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在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经济治理和企业战略布局、提升国家治理智能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回答了中国的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和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措施,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展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伙伴关系,谋求各国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