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18年10月13至14日,由邯郸学院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与道统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隆重举行。与会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交流讨论了荀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儒家学说从"迂远而阔于事情",走向现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子对儒家致用取向的这一转变,是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性恶论"的提出,使荀子名重当时,也使其遭受后儒的许多批评.但当后儒批评荀子以"性恶论"取代孔孟"性善论"势必动摇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石时,他们很少考虑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思想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对"性"的不同理解、孔孟的政治挫折、稷下学说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刺激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荀子继承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对道德教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了“教化”这一概念,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对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并论证了礼法并用的道德教化方法,突出了师友在道德教教化中的作用。在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中,荀子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先生对荀子思想的关注在其学术历程的第三阶段占有重要位置,<荀学大略>是其中最为系统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牟先生分析了荀子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观念,认为荀子之学注重客观精神的建构,对儒学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以"性恶论"为基础,以"隆礼重法"为核心,构建了极具特色的犯罪学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实践意义的观点.荀子的犯罪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犯罪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不仅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荀子文化产业的发展宣传和弘扬荀子思想和文化,特别是宣传和弘扬荀子礼法思想和礼法文化。鉴于荀子的活动区域和遗址、遗迹和人文景观所在地主要在邯郸、淄博、兰陵、安泽、新绛、临猗、咸阳、北京等8个区域,这种分散布局客观上即决定了荀子文化产业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之路。产业化挖掘和利用荀子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是荀子文化产业开发的关键。荀子思想资源的产业化挖掘和利用的重点是挖掘和利用荀子思想中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尤其是那些能够与现实对接的理论和观点。荀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挖掘和利用几乎是一片空白。荀子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最大代表 ,他的法治思想十分丰富。我们从立法、司法和法的目的诸方面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从而反驳那种认为韩非思想是一种比儒家人治更有害的人治思想的说法。我们认为 ,法家思想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其人性论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筑在他所说的人的“自为心”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一点上 ,他的人性学说是和荀子的性恶论有区别的。他这方面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进行反腐败斗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经典《荀子》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其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述等诸多方面均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的精髓和要义。从《荀子》领导力思想的若干关键词入手,撷取能参、解蔽、礼法、民本、劝学、修身等观点,研究其中阐发的参天配地、把握认识规律、德法相济、赢得民心、学习修身、道德培养等思想,对提升领导力素养和增强治理能力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实质上是各家各派都想使自己的思想学说参与甚至左右现实政治。荀子思想发展处在百家争鸣之末,其思想中既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内容,也有理想主义成分,这种双重性集中体现在荀子关于霸道和王道的政治思想以及表现在此思想之中的荀子经济思想中。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 ,主张“化性起伪” ,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 ,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 ,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 ,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马叙伦同志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建人、领导人.他一生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学术、诗词、书法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的诗词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在荀子的哲学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从道与"一"的哲学总体架构性意义角度,心、性与"一"的认识心、自然主义的性恶论层面,从礼与"一"的群分视野下的治道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荀子的"齐言行,一统类"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旨归。这一概念充分地彰显出荀子具有儒家特有的在思想哲理向度上力求证实学术必走向统一,社会发展趋势也必将统一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导致了人们价值观、荣辱观的错位,迫切需要重塑伦理荣辱观在人们心中的信仰。由此,荀子提出了他的先义后利等荣辱观思想。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也同样存在着荣辱观念错位的问题,学习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他内容广博的著作中,曾表达了较为系统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他用“明分使群”这个命题解释了社会秩序的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同时又提出“隆礼重法”作为社会整合的具体形式。他的思想对于后人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诚信思想是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诚”、“信”、“诚信”是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范畴,自然主义人性论是荀子诚信思想的立论之源,朴素的唯物主义是荀子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荀子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不仅将诚信作为修身之道并将诚信上升为治国之策。现今我国进行诚信建设理应充分挖掘荀子诚信思想的合理内核,赋予诚信“自然法”的意蕴,将诚信的内涵明晰化,发挥诚信制度工具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中"情"字的哲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