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主人》2012,(10):1
《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百姓丰衣足食一直是仁人志士的理想。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是因为自古以来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周书》介绍"八政"(八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进行空前的变革,"城镇化"使得传统乡土社会面临艰难的转型和命运的抉择。以农耕传统为背景的中华文明正在接受挑战,抢救快速消失的乡土景观考验着当代学者的责任与能力。据此,我们尝试着"生生不息的乡土景观模型"的建构,将有助于在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保持传统乡土景观的形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5.
魏俊英 《前进》2009,(12):46-47
长治县位于上党腹地,雄踞太行山之脊,山川秀丽、物阜民殷,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土地,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远古时期,始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识五谷、教农耕”,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伟大转变。殷商时这里是古黎国国都所在地,因此长治县又称为黎都大地。全县总面积483平方公里,辖6镇5乡,254个行政村,人口33万。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2)
<正>从《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典故中出现"图书"一词到《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应用"图书"一词,再从"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到"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对"图书"的各种定位。可见,"图书"一词随着中国久远的时代变迁,这些定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即特定时期特指概念。今天,图书概念更加具体,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语境下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据学者研究,"文化"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含义极广的概念。在我国古汉语中,"文化"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Culture)一词是个舶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福建(包括台湾)的地方文献取证设论,描述和论述明清乡约制度与闽台乡土社会之种种关系"老人之役"、耆老之设与乡约的自治性质和自愿原则,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与乡土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的理想,乡约与地方行政制度、里甲(保甲)制度的关系,约所的设置与乡约的推行,神明的威慑与乡约的社会控制效能,"里老(耆老)听讼"的实体、程序和判例法原则,"国家制礼,达乎庶人"与闽台民间俗例即闽台民间习惯法的礼和非礼的双重取向,以及闽台乡土社会"礼法兼施"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游牧文明与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力更  敖仁其 《前沿》2002,(12):53-55
一、游牧文明的提出我们大家都知道 ,游牧文明是一个带有历史色彩很浓的概念或术语。不少历史学家把工业文明来临之前的社会文明形态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文明形态 ,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如果按这样一种历史的分类方法 ,那么 ,游牧文明的地域分布将是非常广阔的 ,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中亚、西亚、欧洲、北美、澳洲等广大的地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 ,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然而 ,其衰落的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及其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游牧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今国际游牧文明研究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农耕他者的制造--重新审视广东"疍民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家祥 《思想战线》2005,31(5):45-51
"疍民歧视"对于我们理解疍民和汉人社会具有双重的意义.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借助福柯的思想方法和人类学从边缘反观中心的研究角度,从追溯这个水上群体在3个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及相关话语的演变出发,可以重新解释"疍民歧视"的形成机制、性质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尤其是主流文化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语境下,"疍民"遭受了被边缘化的命运,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建构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正"非遗"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虽然是近些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但跟"非遗"相关的各种知识的调查研究,却有上百年的历史渊源。我们熟知的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和艺术都跟"非遗"有关,"非遗"的学术研究,过去都分散在上述各个学科里面。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获得更大的共识,所以在这个概念之  相似文献   

12.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3.
治国理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枪杆子"(军队建设)、"笔杆子"(思想建设)、"刀把子"(法治建设)、"钱袋子"(经济建设)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互相连接、互相影响、互相支撑、互相协同。"枪杆子"代表了国家的"锐气","笔杆子"代表了国家的"中气","刀把子"代表了国家的"正气","钱袋子"代表了国家的"底气"。  相似文献   

14.
赵旭东 《思想战线》2013,39(1):17-21
知识被认为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得到累积,这种知识的积累通常被称为知识创造的理性方式。而另一种知识的创造,即是"顿悟"。中国文化中,"灵"(灵验)这个字和心理学中的顿悟概念意思近似。中国乡村民众信仰背景下的"灵"的观念与顿悟的概念有一定关联。在理性和顿悟之间进行一种比照之后,可以看出,前者是基于西方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知识创造,而后者则是一种基于非理性、反常以及特异性的知识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群大体可以分为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 而两大族群的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史书的主要内容, 也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国家建构的视阈下探讨两大族群的互动, 不仅为研究两大族群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更有助于形成符合阐释中华大地主权建构与族群凝聚历史的话语体系。 因此, 从国家建构的视角出发, 将两大族群的互动分为五个时期, 并对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品物流形     
《今日浙江》2013,(14):66-66,F0003
余杭2012年,"FROM余杭"(即"从余杭来")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被推出后,以"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继承,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为基调,聚焦了国际设计界和传媒界的目光。"FROM余杭"凭借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独特的设计师视角和精湛的产品制作技艺获得2012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m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场唯一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品牌。同时,"余杭"也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借助设计平台广泛传播的区域品牌,其所秉承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共生的理念被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出于行文的方便,本文以下均采用"中国模式"的提法)的概念在国内外学界政坛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受到更大的关注。学者政要从不  相似文献   

18.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义"概念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汉代、两宋时期分别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义"概念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义"在被人们理解和践行的过程中被扭曲,到了清代有了第一次对"义"概念的反思和调整。而近代社会思潮激荡,各种意识形态进行碰撞,"义"概念的重新定位及复归问题到了现代被大家所关注和热议。对"义"概念深入研究可以更好为当下服务,让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践行"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具有内在张力结构的理论体系,从内涵上,"中国梦"的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都统一于人民群众,"中国梦"实现了情感理想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从特征上,"中国梦"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从功能上,"中国梦"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