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旭东 《学理论》2010,(19):33-34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近代300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契合了民族争取独立、人民谋求解放的需要。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90年的五次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历程,是文化选择的历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同 历史时期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文化选择。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党和人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按 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着建设先进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责任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新定位,责任型政党目的在于强化责任担当,实现权力、责任、使命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新时代责任型政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国家、人民、政党和人类共同命运的五重担当。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在不同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对管党治党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的过程,党的责任内涵已经由党自身治理责任扩展到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责任。责任型政党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目标选择与必由之路,需要明确清晰的责任体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的提出者、追求者,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和对自身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厘清其领导力量、动力依靠、精神力量和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5.
岳国芳 《学理论》2013,(3):88-89
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态度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内在人格素养与复杂的外在环境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渴望进步的内心与舆论平台的结合、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与寻求救国道路的结合、信仰民主自由的灵魂与主动汲取先进思想的结合。这些结合的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着、强烈碰撞着,影响并决定了邹韬奋的政治选择,最终走向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间势力的代表之一,他的政治选择也体现了中间势力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党生 《学理论》2010,(27):113-118
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直接动力。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学习西方是大主题,爱国主义是大线索,知识结构改变是大现象,学术转型是大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7.
《民主》2021,(8)
正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已成立百年,铸就了一部砥砺前行的艰苦奋斗史,一部不忘初心的多党合作史,一部精彩纷呈的丰功伟业史。百年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必须感念党恩、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8.
蔡元兴 《团结》2005,(2):10-10,29
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应以胡锦涛同志对民主党派领导干部提出的“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就是要提高政治坚定性、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坚定性,就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也是民主党派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的一种理性、明智、郑重、自觉的选择。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就能正确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提高接受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等多重考验.多重考验激励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则要通过适时学习、扎实工作和自我提升等路径选择来有效应对多重考验,从而确保实现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世界政党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分裂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实现赶超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从而能够很快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中华民族引向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邓小平作为20世纪中国的伟大人物之一,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邓小平这一开创性贡献,可以使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道路,就是主体对目标、路径等问题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其承载的使命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所作的战略选择。当代中国共产党所承载的使命,是近  相似文献   

12.
<正>【共读】民进萍乡市工委经典论述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前途。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关头,主要民主党派认清了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自觉自愿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战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选择的结果,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长期以来,仍有人对于中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特别是在新时期,民主党派为什么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式的多党制度存在疑惑甚至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了自己的领路人.7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的变迁,证明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正确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赢得的胜利成果,它从根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或思想解放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解放思想这一有力武器,有效地推动了自身意识形态的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变革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拨乱反正"、"自我建构"和"自我调适"等三个重要阶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独特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这段历史的真相和本质进行全方位歪曲的和彻底否定,是为了从历史根据和逻辑前提上否定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根本制度和前进道路,给他们的"另觅自由主义出路"制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它关系到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民族的兴衰.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党.历史经过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之所以抛弃无数政党而选择中国共产党,从理想信念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近代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如此重视理想信念建设,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形成了成熟的、先进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所以,"共产党能够建国执政,其信仰和意识形态制高点当推首功."  相似文献   

18.
张广辉 《党政论坛》2009,(23):22-2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合法性考验始终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伟大贡献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不断变迁前行的主导力量,无愧于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光荣称号,无愧于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伟大称号,无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 第一,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保持党内活力的根本途径。尽管我们党现在自觉提出把“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改革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并力图以“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作为加强非竞争性政党自身建设最根本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