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关键是心境好 心境俗称“心胸”,又名心地、心田.是指个人心神表具的境界,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灵、心态等。人生在世,求生存、谋发展,会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心态表现。医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强之本、长寿之根。心境决定着人生的命运。心境好,病难找。生病的人,大多与精神压力有关。心境好,抗打击能力就强,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工作和事业,是人生的核心内容。它既是极其崇高的,又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倾全心做好。在工作和事业方面,有以下几点需要切实把握好。一、端正心态对待工作和对待事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什么样的心态是好的心态?我体会,应当是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心态,做自己心境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心境俗称"心胸",又名心地、心田,是指个人心神表具的境界,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灵、心态等。"心境",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存乎每个人的内心,又是一个无边的世界,像音乐飞翔在空中,影响你、我、他,影响整个世界。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和谐的主体,心境和谐,才能行为和谐、社会和谐。共产党员作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培养一个和谐的心境,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心态的作用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心态有向上与颓废、积极与消极、端正与偏颇之分。所以,我们常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心态,说到底就是心理素质。在有些情况下,心态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两个小故事可能会给人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5.
心境也称"心胸",是指个人心神所表现的情况或达到的程度,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灵、心态等,从大的方向说,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古人说:"人心若平,天下太平。"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主体。只有心境和谐,才能行为和谐、社会和谐。"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领导干部如果不注  相似文献   

6.
《前线》2020,(1):I0004-I0004
美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教人对天地万物之美和艺术与生活之美有敏锐而丰富的感知能力,拭亮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澄明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把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审美心境的获得。唐代有位庞蕴居士说过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禅语,形象地表达出“处于审美心境”的人的生命状态。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山川好雪之美让我们对此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画中崇山茂林,气势磅礴,雪映寒舍,宁静悠远。明代画家董其昌评价道:“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  相似文献   

7.
论读书     
正培育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事关生命的质量,决定国家的未来。读书需要心情,读书的心情就是对阅读的热爱。读书需要心境,读书的心境就是心态的宁静。读书需要心力,读书的心力就是将精神专注于书本的能力。读书需要心气,读书的心气来自做人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王述刚 《学习月刊》2014,(17):16-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精辟概括、寓意深刻,是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的做人之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心态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9.
方喻 《先锋队》2012,(19):26
正我们谈论一个人做某事或对待某事时,经常说,谁谁谁心态好,谁谁谁心态有问题。心态,是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尤其是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心态更为重要。心态就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决定着一个人看问题、看事物的态度,当然也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及其结果,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经常劝导人要有好心态。那么,何者为好心态呢?好心态应该是积极的,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是从积极的角度考虑,向积极的方面努力。拥有积极的心态,就会有坚定的信念,不畏困难,不惧挑战,不怕艰险,始终保  相似文献   

10.
做人如水——“上善若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现代诠释,分别从价值观、心境论、心态论、立身说、交往论、待人说和为人做事七个方面,详细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现代健全人格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干部是中坚力量、决定因素。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脱贫一线的领头雁和生力军,扶贫干部冲在脱贫一线。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冲刺关头,越要警惕三种不良心态:疲劳厌战心态、急躁心态和撤摊子心态。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4,(9)
<正>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时下,有些领导干部想  相似文献   

13.
李先进 《当代贵州》2009,(17):63-63
<好心态好命运>一书作者,认为影响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人们的心态.读罢此书,让我明白.良好的心态于工作、于生活、于处理人世间的纷纭杂事.益处多多.可以说.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那么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干部,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呢?  相似文献   

14.
正"背靠大树好乘凉""朝里有人好做官",这种不健康的依附心态,是自私自利、投机取巧心理在作祟。从近几年查处的窝案、串案来看,都是一拎一大串、拔出萝卜带出泥,最终害人又害己。依附心态对干部而言,无异于健康肌体上的一块瘀结,及早清除尚无大碍,  相似文献   

15.
侃侃 《前线》2015,(3):116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回首岁月之河,这样一些画面依旧令人感动——早期党的领导人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给子孙留下了对党的忠贞信仰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这种留品德、遗作风的行为,不仅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是反腐倡廉的表率。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除了加强监督、严肃法纪以外,抓好领导干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才是治本之策。而保持健康心态,又是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一、保持“冷静”心态,力戒“浮躁”赶俗。浮躁是一种不良心态的反...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1):34-35
当前,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一些党员干部开始沉迷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次好”心态。“次好”心态实质上是自甘平庸、消极度日的另类表现,如若任其蔓延,势必为害不浅,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8.
<正>人的心态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决定干事成败。基层干部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立足工作岗位,争创一流业绩,真正赢得组织的放心和群众的满意,必须常怀“五心”,即平常之心、责任之心、学习之心、敬畏之心、自省之心。一、常怀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个人对待名利、荣辱等方面的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对于基层干部来讲,常怀平常之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必须做到:一要甘居平凡岗位。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  相似文献   

19.
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之爱花,或藉此消遣赋闲,或藉此赏心悦目,或藉此怀德明志。花有品之高下,不同的花卉,不同的人品,不同的心境,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态发主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了诸多新的特点.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本文将着重于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对社会心态变化的影响之角度展开论述.并试图就如何疏导社会利益格局重组过程中的社会心态,使之朝着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展提出一些一己之见,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不同利益群体心态差异的产生体制格局决定社会利益格局,体制转轨从根本上说也是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同时,社会利益格局又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心态特点和行为特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随着平均主义分配格局逐步改变,个人收入的差距拉大和重新调整,使原来结构简单的几大社会群体迅速变动,形成了社会群体利益多样化的格局.与之相应,各社会群体、各社会阶层公众心态方面的差异性也随之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