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降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期待。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碎片化倾向,即将完整的历史分割成零散的历史碎片,然后再根据自身诉求进行重组和整合,以达到否定历史、颠覆历史、解构历史的政治诉求。网络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的"重拾历史碎片",达到对英雄人物吹毛求疵、对反面人物歌功颂德、对党史国史断章取义的目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肢解历史,不仅割裂历史的整体性,而且还违反历史的客观性,更加无视历史的规律性。这种"网络碎片史观"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混淆党员干部的历史观,颠覆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迎合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具有长存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主要的表现是贬损正面历史人物,褒扬负面历史人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赞颂资产阶级发展道路;责难马克思主义,推崇唯心史观等。必须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场景,让祸害谣言不攻自破;占据舆论空间话语权,驱逐歪理邪说出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警惕错误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坚持唯心史观,妄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颠覆历史认识,搞乱理想信念,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逐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成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力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横向扩展及多元文化的交锋使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期新语境下通过变更形式重新泛起,它假借"学术争论"的外衣隐蔽其明确的政治诉求,逐渐渗透并消解主流价值观,同化并吞噬民族历史和精神信仰。青年大学生由于年龄阶段认知层面的不成熟及追求标新立异的猎奇心理,加之借助新媒体手段对历史知识的"碎片化"获取,使其成为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低免疫群体"。意识形态无小事,必须以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整合参差不齐的多元化观念,培养青年大学生聚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共识。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带有西方价值观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沉渣泛起。通过借助"学术外衣""另类化"的传播方式和"戏说"历史等行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越发具备隐蔽性、广泛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它企图通过动摇政治信仰、质疑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和扭曲青少年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等手段,给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唯物史观,维护清朗的自媒体环境,同时注重对自媒体从业人员的管控,以此来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8.
摘摇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虚无历史事实,扰乱人们的正确历史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发表一系列关于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廓清人们对党史认知的"迷雾",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扭曲,旗帜鲜明地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搞乱中国发展的不良图谋,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增强了人民群众开拓新的伟大历史征程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历史的错误思潮;其用意是险恶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特殊、政策性很强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些大学生中间沉渣泛起,其对历史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滥评、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观、道德认知、民族情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它丑化历史,夸大其词,响应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它诋毁历史,否定革命,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尊重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规律性、还原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干部的危害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不仅仅停留在干部的史观问题上,更深层次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会影响民族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站位。由此,在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复杂情况下,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的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提升民族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自觉,强化民族干部"四个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些思潮当中,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比较深、波及范围比较广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影响较深、波及范围较广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正在逐渐地影响和冲击着我国青年的思想和观念,对青年们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和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用唯物史观去坚决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提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方法和对策,从而引导青年能够正确了解和看待历史,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其传播主体复杂而多样。就境外敌对势力来看,西方通过控制网络话语权来传播西方价值理念,通过歪曲事实来诋毁中国。就国内群体来看,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有四类人群:一是少数学术研究者,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后为其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代理人;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要么利用学术制造烟雾,要么利用敏感时期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影视剧创作者,完全受市场利益驱动,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任意过度戏说、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四是少数网络写手,在利益驱使下,以哗众取宠的网文、任意捏造的谣言、恶搞英雄等手段来吸引网民。对这些传播主体,必须辩证分析,同时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显现出历史解读选择化、历史史实边缘化和传播方式娱乐化的表现特征;存在歪曲历史史实、弱化历史认同,否定历史结论、曲解历史价值和宣扬西方文化、消遣中华文化的危害。对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需要坚持科技与法治相统一,建立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坚持科技与教育相统一,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系;坚持科技与文化相统一,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按照"美国模式"或"西方模式"来发展中国、建设中国才有出路。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中国模式的不同争论。中国改革开放所经历的独特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其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全球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模式不仅是对西方普世价值和单一意识形态的有力挑战,也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时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改头换面,亟需主动应变。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翻涌流行、网民非理性社会心理推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呈现出以推荐型算法进行虚无历史诱导、以碎片化话语解构宏大历史叙事、以娱乐化影像戏谑厚重历史事实、以潜隐性议题发酵虚无历史舆论等新形态。在短视频时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平衡算法推荐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高网民辨识能力、筑牢精神堤坝是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叙事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于社会互动与自我表达的全过程。图像叙事是利用图像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一种具体叙事方式。伴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的叙事价值日趋显著。充分发挥图像叙事的直观性、通俗性、鲜活性等特点,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对此,可以从以图像叙述媒介的精心制作为着眼点,以图像叙述者的有效宣传为关键点,以图像受叙者的接受认同为落脚点这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体现为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的杂糅,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兴起之间的关联。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必须仰赖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