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台声》2019,(23)
<正>11月26日至12月2日,"走进青年——纪念陈映真系列活动之陈映真文学周"在华侨大学举办,10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在华侨大学文学院讲授相关议题的公开课,从陈映真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到他反帝的民族主义,再到他对"台独"的深刻批判等多角度诠释陈映真。期间,还组织了台湾的嘉宾走进陈映真原乡,感受泉州当地的人文历史。"大清国,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石盘头,楼仔厝……"伴随着华侨大学文学院青年学子们的朗诵,11月27日,由全国台联、中国作家协会、台湾人间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走进青年——纪念陈映真系列活动暨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娇  陈光明 《求索》2007,(3):212-212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保清反帝”、“反满反帝”、“反帝反封建”三个阶段,实现了从“保清反帝”到“反清反帝”和从“排满反帝”到“反帝反封建”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台独”势力的“制宪”活动与主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进党的"公投制宪"主张与"台独"势力长期推动的"制宪运动"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从"台独制宪"活动的历史回顾,还是从其"新宪法草案"版本和"宪政"主张看,"制宪"活动虽然表面上包装着"改革",但仍然难掩其"台独建国"的政治本质."公投制宪"是"法理台独"的关键一步,必将严重冲击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会党的反清民族主义、义和团的反帝民族主义、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民族主义、国粹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等五大派别的合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刘泓 《人民论坛》2013,(3):20-21
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民族主义并非是全球化所能取代的过时的观念2012年的世界,强权的扩张、族裔集团利益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传统的渗透与反渗透……此类影像接踵映入我们的眼帘。作为认同"我们"利益、排斥"他者"的社会思潮与实践,民族主义一次次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仍然还是它舞动"双刃剑"的时代。挑战世界国家格局:国家民族主义频现张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在冷战后的世界十分活跃.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再度明显凸现.前苏联的解体不仅催发了其境内和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还使六、七十年代西欧的"新民族主义浪潮"、中东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热情再受激发.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破坏国际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范若兰 《思想战线》2006,32(1):20-25
殖民地、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和女权主义在社会性别观念变化、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民族主义在争取民族独立中的主导地位和女权主义的从属地位,决定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解放主要是由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和男性主导的,难以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行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是分不开的,它是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意义巨大。在来源上,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其思想基础是我国古代的儒家道统学说,同时也吸收了近代的自由平等精神,借鉴了西方流行的"一族一国"的建国主张。在内容上,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首要目标,反对消除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期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所以后来转向更为符合现实情况的五族共和论和后期的中华民族思想,促进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娜 《前沿》2010,(2):21-23
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经历了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系的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转变的研究和分析,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影史上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让·吕克·戈达尔的《男与女》、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后来法国人雷奥斯·卡拉克斯的《男孩与女孩》,无论怎样不同或各有特点,它们都叙述了同样的一个故事:两个早已存在却互不相识的人或事物如何宿命般地发现彼此认  相似文献   

13.
现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认为两岸文化相同,通过交流必定可以增强文化认同,而对文化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几十年来台湾建构“文化民族主义”的考察,说明企图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切割开来,建构台湾文化主体性是无法成功的,但台湾在“去中国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对两岸文化认同造成很大障碍.  相似文献   

14.
催化与嬗变:民族主义与晚清政府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衰亡是多种历史因素和多种历史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新知识分子、士绅和革命党人三个社会群体为代表,通过分析民族主义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折射出民族主义在清政府衰亡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思想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慧英 《思想战线》2005,31(1):26-30
民族主义学说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这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民族主义的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人控制的政府,因为当时欧洲的政府形式不具有从国民中产生的主权,它是一个王族拥有的财产,它的归属、大小和完整性是通过继承、联姻或者战争来决定的。民族主义要求进行政治革命,提出了一个"自然疆界"的概念,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把文化当作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和文化不可分割。民族主义理论多有悖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rise of China by exploring a number of recent popular Chinese political texts to go beyond explanations that tak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s the level of analysis. It proposes that a merging of nationalism and geopolitical thinking is taking place,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form of nationalism that can be categorised as ‘geopolitik nationalism’ because it deploys many of the themes evident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Germany and Japan before the two world wars. B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such ideas, it is possible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recent assertive a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新浪潮,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度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乃至文化保守,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然而,民族主义具有多重功能.它的再度兴起和演变客观上也推动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民族国家的增生冲破了沙文主义牢笼,有利于改善长期扭曲的民族关系,民族生机得以复活;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促进国际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国家利益原则,更加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广泛、长久和相当重要的讨论议题,学者们为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讨,在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上的研究获得诸多进展,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但是,现有的文献似乎忽视了对海外学者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论。本文立足于海外学者们的著述,旨在评介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状况,目的是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存在于当代中国这样一种无法回避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乃融会东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学说加以独见创获而成,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指导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这是一笔至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在促进当代中国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地运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弘扬民族复兴、民族平等、民族统一的核心价值,有利于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作用,形成新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