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郎咸平日前在接受记者访谈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土地流转的下一步就是中国的工业革命。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大部分中国农民要从种植农业中脱离出来,转移到工业部门和高附加值的农业部门。而这个时候,没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粮食要被进口粮食所取代。《南风窗》:假如中国的农民向工业化人口转移,中国庞大的人口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土地资源是人民政府的一件大事。为了了解攸县国土工作情况,我们走访了攸县国土局,对于保护土地就是保护国家的生命线有了切实的体会。 一、把保护耕地作为头等大事 攸县是湘东的一个农业大县,山地多,平地少,耕地就更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而农民上市场,还靠猪和粮,耕地这条生命线能不能保护好,直接关系到全县74.6万人的切身利益。 攸县国土局主管全县国土工作,就充当  相似文献   

4.
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60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变革,中心内容是通过改变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实践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  相似文献   

5.
郭凯 《南风窗》2014,(15):11-11
<正>很少见到像黄宗智这样有深厚的发展经济学和史学功底,同时能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现状清晰描画的学者。比较美国现在平均2600亩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和中国平均10亩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除了暴露出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外,更直接说明了农业劳动力的过剩程度,以及那些欢呼两部门经济发展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意见对农业现代化自身的理解是多么不足。但是黄宗智先生由农村劳动力仍然太密,得出由农业资本和现代化的农业企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扩大新型城镇、强拆农民住宅、随意征收农民宅基地、肆意征占农民土地等损害农民财产权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要从建立健全农村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摒弃土地财政、改革国民财产分配体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性财产稳定增长机制等路径入手,稳步推进,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越南通过革新土地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帅 《当代世界》2009,(2):26-27
越南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多、耕地和林地占国土总面积60%、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的传统农业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越南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革新开放以来,越南通过不断革新土地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解放,使农业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并对越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列宁对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起始于十月革命前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完成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合作制、农业市场化的探讨,构建了包括土地问题、合作制发展、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市场化和农民发展在内的理论思想体系。目前,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旧三农"问题,现已转化为"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生态环境滞化、农业资本盲目化和农民分化。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论述,对解决中国"新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强化承包制中集体"统"的方面;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农业"集约化"而非"规模化和资本化";农业市场化不是彻底市场化,而是培育和优化农村市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4,(2)
<正>"城市化"、"现代化"想象及其具体执行将对中国农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而讨论并不充分的重大问题。经过了农业税时代和"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大量财政资源投入两个周期后,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期的中国农村政策重点。其实质是,在"城乡统筹"的话语下,让更多半工半农的农民完全脱离农村"市民化",同时将空出来的土地集中,进行更具规模化的"现代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正>金砖国家的概念最初来自高盛公司经济师吉姆·奥尼尔,表达了对未来50年金砖国家发展前景的看好,这一信息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两年里,金砖国家经济表现良好,曾一度引发金砖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存在"脱钩"的论调。在金砖国家峰会连续召开之后,国际社会认为金砖国家试图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政治影响力。与中国、巴西、印度和  相似文献   

11.
农地制度上的“两条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行 《南风窗》2008,(22):36-37
现实中,国家与农民是一种相互博弈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国家主义的现代化诉求与农民利益的增进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非一定要东风压倒西风。  相似文献   

12.
张向东 《工会博览》2010,(5):286-287
改革以前,集体化的农村组织.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和限制流动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地锁定在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快。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亚洲是全球防务市场的增长热区,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亚洲各国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或即将拥有进攻性导弹武器。中国的国家安全被笼罩在了弹道导弹和攻陆巡航导弹的阴影之下。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如何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技术扩散的今天维护自身的安全?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政治现代化是以政治革命为先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从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理论上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同义表述,是在扬弃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国家治理既不是去国家化,又不是强化政府治理,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中国政治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今天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光辉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首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这是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非同一般。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16.
分化的村庄     
《南风窗》2014,(2)
<正>农业现代化是本届政府施政纲要中"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如何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成败。但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讨论并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文章,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农村现实的方式,给这一讨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中国,至少有7000万人过着城乡“两栖”的生活:在乡下从事种养殖、垦荒、造林和农副产品加工;在城市有住房,有工作和经营场所。 专家认为,以“两栖人”为主体的中国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4年前,上海嘉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启周从上海来到江苏省启东市,投资250万元围垦滩涂100公顷,养殖对虾和鱼蟹,2000年销售额达40万元。 江苏省射阳县农民张子义,筹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15)
正1990年代中期,温铁军等人指出,中国历来没有纯粹的"农业"问题,而是包括农民权益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也是自那时起",三农"问题成为农村研究的范式思维。本书作者应星偏重垂直结构分析,即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乡村集体为中间层次,以国家的逻辑为最高层面,通过"土地一治理一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  相似文献   

19.
自2018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区的法制教育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吉林省,这个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状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显著影响。乡村社区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增强法治意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能通过引导农民依法经营、依法生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了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现状、问题、挑战以及对策。通过对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深入研究,本文强调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推进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对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对于中国军队现代化问题一直存在着三种学术流派。第一种学派认为,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中国军队现代化只不过是次等重要的事。这一学派认为,这个国家无法使其军队实现世界级标准的现代化,因此只是做做象征性努力而已。这一学派列举的证据之一是,中国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经济。他们还认为,在不存在大规模迫在眉睫的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在经过了成本一利润分析之后认为,用于国内稳定的资金是他们为实现保住政权这一最终目标而进行的最佳投资。这种观点很难在实际中得到认证。不仅是因为在改革年代的最后几年中中国的军费开支稳步增长,而且甚至连那些不那么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认识到,这个国家的军队正处在迅速且大规模的现代化过程中。这种学派误解了中国军队的作用以及安全在中国人头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