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
程伶俐  吴宁 《前线》2013,(9):39-4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已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断提升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反对将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得以体现:它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它对幸福的科学论断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它对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关系的阐述,引导我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物欲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它正确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经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从而达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其人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5)
我国自1978年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乎进入了一个按需所取的幸福时代,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伴随物质的增长而增长。人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幸福,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最大化,忽视了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幸福,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且信仰荒芜的时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入手,谈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简称"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7.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导向,以独特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作出了中国化诠释。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立足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关怀人民的多重需求,谋福于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9.
徐凤莉 《世纪桥》2013,(1):47-48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幸福感的强弱是受幸福观支配和影响的。其提高路径最为关键的有三个方面,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根本途径;必须始终坚持学校长效的育人机制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共建共享"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对于全体人民幸福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是新时代提升人的幸福感必须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的幸福观。"共建"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人民幸福的体现和核心;"共建"、"共享"两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民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建共享"思想对保证人民幸福的全面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立足高职院校,通过量表调研和个案访谈,详细分析与探究了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出主观幸福感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作为高职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可以从价值引导、人格塑造、人际养成、寝室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环境美化和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获取和维持幸福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谢亦森 《求实》2012,(6):19-22
幸福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有效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正确定位幸福,找准幸福感;合理追求幸福,找准"幸福之源";理智享受幸福,控制自己的欲望。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明白为官做人的哲理,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定位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事业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5.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根本目标和功能是让人民感到幸福,而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决定这种主观感受的因素从宏观上说只有两个,一个是生活状况,另一个就是幸福观。过去30多年,党和政府主要专注于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努力在全党和全国提倡树立健康的幸福观,这将有助于提升全体国民的幸福感,改善社会人文环境,缓解社会紧  相似文献   

17.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等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界定,到底什么是幸福,出现了很多种观点和看法。同时,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外国的了解逐渐增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渗透到中国,使人们混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真正含义。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对新时代幸福观的思考,正确树立新时代幸福观的路径及当代意义,进而澄清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幸福观对提升当代中国人幸福感具有指导意义: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重视人的劳动权和自由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