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构于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及契合于社会发展与追求个人全面自由的价值观当中的,其理论特色和价值对我们当前深刻认识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理论价值,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程伶俐  吴宁 《前线》2013,(9):39-4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已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断提升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反对将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谢亦森 《求实》2012,(6):19-22
幸福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有效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正确定位幸福,找准幸福感;合理追求幸福,找准"幸福之源";理智享受幸福,控制自己的欲望。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明白为官做人的哲理,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定位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事业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徐凤莉 《世纪桥》2013,(1):47-48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幸福感的强弱是受幸福观支配和影响的。其提高路径最为关键的有三个方面,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根本途径;必须始终坚持学校长效的育人机制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与“幸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奋斗以及为了幸福该如何奋斗等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系统阐发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奋斗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思想启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4.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建设幸福的世纪。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之后.幸福成为热门话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当前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用之义。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引导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要树立新"三观"、常怀"三心"、走好"三路"、把好"三关"、远离"三小"、做到"三容"、常持"三足"、要有"三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正当适度需要的满足才是幸福的真谛,既要注重物质幸福,又要注重精神幸福,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幸福追求目标,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高校应通过开设幸福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幸福文化,实施关怀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刘汉洪 《新湘评论》2014,(13):34-36
幸福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为人民谋幸福之所以要提出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因为它是人民的内心诉求,是党章的内在要求,是党员的内生需求和追求。坚持以群众赞成为标准,巩固群众主体地位,解决好为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