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危害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使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由购买中国产品的间接援助发展到对中国进行贷款,直接军援,以确保自身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194 9年以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经济扩张而非领土扩张为主 ,并以经济扩张来扩大其在华政治影响 ;二是始终站在中国国内革命运动的对立面 ;三是始终重视中国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历史特征 ,对于研究今天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和亚太成长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这两大趋势是当前国际格局变动的最鲜明特点,并促成了两个主要亚太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调整。通过对调整中的日澳对华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战略戒拒"的特点,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区合作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戒备,拒绝与排斥中国主导的各种双边、多边倡议或地区架构安排,政策上前后矛盾、起伏不定;而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则呈现出"战略调适"的特点,开始逐步、全面、系统地转变对华政策,以适应中国崛起,其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地缘上临近与否、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国家身份认同、国内政治因素是造成日澳对华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7,(4):85-105
通过对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和国内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项目相关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等二手资料的分析,本文试图理解中国援非农技专家作为"龙的礼物"之一,在构建中非关系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从而探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外援助领域的根本差异。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在援非工作实践中除了完成个人的利益诉求,其所扮演的角色还呈现出非职业化、高度政治化和去个体化的"国家代理人"特征。这一角色所赋予的内涵远远超过农业技术本身,而在文化、政治等维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与美国、英国等传统援助国农技专家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现实中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海路交通很快被日军阻断,国际援华战略物资主要依赖西南陆路交通进入中国,史迪威公路上的“24道拐”就是这个交通网络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关节点。从物资层面看,“24道拐”为中国抗战之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不论在滇缅公路运输期间、“驼峰”航线运输时期,还是中印公路运输阶段,“24道拐”无疑都是必经路段和重要关隘;从精神层面看,“24道拐”不但象征着抗战历程的艰难曲折,也象征着中美关系过程中的迂回曲折。“24道拐”既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地标,也是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又是“二战”反法西斯过程中美国军事援华物资运输的的重要体现,对夺取中国抗战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约翰逊执掌美国政坛时期,恰是中美缓和的"前夜",双方--尤其是美方,在对峙的主流外交之后隐藏着大量的试探活动,探讨是否存在着改善中美关系的空间.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尖锐对抗,在越南进行着间接战争;另一方面,恰恰是由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的"重要性",使美国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要考虑中国可能的反应和行为.这一背景为美国政府根本改变其对华政策创造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的对外(华)决策过程中,学术界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从6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调整对华政策起,美国学术界就一直参与其事,提供背景情况、分析和建议等。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起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决策的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涉及到对华...  相似文献   

8.
1950年春开始的“援越抗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军事援外行动,也是新中国军事介入周边事务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它对整个冷战时期的中国东亚政策和援外政策均产生了长远影响.不透彻研究“援越抗法”,就无法完整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中国的东亚政策、援外政策和对印度支那政策的缘起、动力和主要特征.文章作为建国后地区战略史研究的一部分,大致按照历史脉络分别叙述“援越抗法”的起因、根本原则、主要动力及其对中国的印支政策和中越关系的复杂影响,力图完整呈现“援越抗法”的丰富内涵,并论证在革命意识形态、中苏同盟与地缘安全观等因素互动的过程中,支援东亚地区革命运动和推广中国革命经验等因素在“援越抗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援助之道义原则的提出、形成和主要行为模式等,均与此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地区异质政治文明与非兼容战略目标的并存,使东北亚地区在政治上表现出鲜明的非整合性特征;遗留的冷战遗产和因热点问题引发的国家间对抗,使该地区安全形势处于"两难"与"困境"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愈来愈突出的发展态势。在中国致力建设多元均衡的东北亚安全秩序之际,美国在关系到中国根本安全利益的台湾问题上向中国直接挑战,并利用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干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性,利用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牵制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统筹性。中国必须准确识别美国针对中国综合安全的政治讹诈,保持清醒,及时调整自身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控制内政与外交的节奏,稳健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不仅因为这是正义之战,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苏军出兵东北、美国投掷原子弹、国际友人直接援华参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许育新 《工会论坛》2004,10(6):109-110
"9·11"事件以后,中美关系呈现出缓和发展的迹象,甚至出现了鲍威尔所称的"历史最好的时期".两国在反恐、经贸、防核扩散等方面的合作和接触的层面也在不断增强.这是否说明布什政府一反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试图改变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了呢?实际上布什政府对华新战略的内在本质,即美对华仍然是"接触"和"遏制"两手并用,美国从未放弃过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相继成立的美国国会"美中工作小组"和"中国连线"已成为国会议员介入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渠道.本文对两个中国议题连线成员在第110届国会众议院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前者强调经贸合作,而后者倾向军事提防.两个中国议题连线的成员均多来自南部和太平洋地区,且更多为军事委员会和交通与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比较而言,美中工作小组成员来自那些亚裔人口比重较大、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选区;而中国连线成员则以共和党人居多,且对华持有保守立场,借炒作中国议题为选区谋利.同时,资历较浅的议员也将加入中国议题连线、参与中国事务视为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基于两个中国议题连线分布的特点,提出理性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国国会因素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务实对华外交在德国愈发遭受质疑。中德经贸合作的压舱石效应不断弱化,德国亚洲战略重心逐步向其所谓“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对开展对华合作的防范心理上升。对中国“制度性对手”和“经济竞争者”的认知推动德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绿党及自民党入阁进一步冲击既往对华政策立场,价值观因素对德国涉华决策的影响上升,未来中德关系或面临下行风险。但是,中德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仍存在合作潜力,且德国对华友好声音及务实与平衡的外交传统仍在发挥作用,两国关系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是中国官方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湖南作为对口援助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的省份,在开展医疗援非工作47年来,共组建了超过37批次长期与短期援非医疗队,在促进中非医疗合作、增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调研发现,在湖南各批次援非医疗队员中,统战人士占据了较大比重,湖南援非医疗队注重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在医疗队的内部管理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统战工作,管理成效显著。统战人士在医疗援非工作中贡献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比较复杂,主要受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也受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既与苏俄顾问有矛盾,又与共产国际代表有矛盾,但最终还是被迫服从苏俄顾问和共产国际,也就是服从莫斯科,并于1927年后成为莫斯科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6.
樊吉社 《外交评论》2013,30(1):65-78
奥巴马第一任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由最初重点推进中美关系以换取中国在诸多美国关切议题上的合作,转变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高调重返亚洲,展现约束中国崛起的姿态。美国的对华政策没有解决"适应"还是"防范"中国崛起的问题,尽管言辞上宣称要适应中国的崛起,行动上却采取多种防范措施。这种政策矛盾重重,蕴含着损害中美战略稳定的巨大风险,中美关系也因之进入到一个战略漂流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后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主导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在中美关系上,鼓吹"中国威胁论",推动强硬政策,成为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麻烦制造者",损害了两国的国家利益.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长期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美关系必然回归现实与理性.  相似文献   

19.
卫灵 《外交评论》2001,(4):31-38
中美关系是一对重要的大国关系,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一直跌宕起伏,不太顺利.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对华政策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在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诸多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间,两党间的斗争、国会与总统的权力较量、利益集团的活动,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都是影响国会立场的重要因素.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尚处在调整阶段,除不可避免地继续受到来自国会方面的牵制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虽然总体表现较为强硬,但不会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轨迹有质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日本200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描述与评论表明,现今的日本已将中国看作事实上的防卫对象和对其构成"潜在"威胁的国家,中国在日本安全战略中地位上升.日本政府的这一动向,表明了日本对现今国际局势、东亚地区安全,特别是对中、日、俄等国国家力量消长变化的认识和因此进行的政策调整,突出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中的防范和制约内容,这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