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入世”为什么非要同美国谈判降低关税不仅是为了“入世”“入世’有助于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入世”的认识误区“入世”对百姓衣食住行的影响加入WTO的十大结果中国加快“入世”的政治考虑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不仅仅是经济利弊的得失分析,我国今年加快步伐的四大考虑其实在很久程度上与民族的长远利益相关联。(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对两个“23年”,中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小美关系前23年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两冈关系今面交恶、都对交战”,所谓全而交恶,两国在外交上互相不予承认、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七年美国经济形势陈德照1997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估计在3-3.5%左右,并出现了令人注目的“三低”(低财政赤字、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和“三高”(高股市、高消费、高汇率)现象。与此同时,出口在增加,企业和公司的利润在增长,...  相似文献   

3.
从1989年6月开始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所谓“制裁”,是中共十三大以后,尤其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一、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公开宣布“制裁”中国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带头对华实施“制裁”。中国采取措施平息政治风波的第二天,即1989年6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宣布五项对中国实施制裁的行动:(1)暂停政府对政府的一切武器销售和商业性出口;…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全省工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致力发展主题,着力夯实基础,不断增强后劲,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不断刷新纪录,工业总量不断取得新跨越。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三大主要指标“三年翻一番”,2005年实现“六个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提前一个月全面实现“三增长、两提高、一降低”年度目标。去年以来,全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出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质量明显提高的喜人态势。  相似文献   

5.
肖柏 《时事报告》2007,(4):30-31
1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等机构发布了“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在文化类中,“于丹”、“易中天”赫然在列。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了2006年中国文化界一道难以言状的景观。“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等等,一时间成了各大娱乐媒介的热词。  相似文献   

6.
去年美国彼德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在著名的《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G2(两国集团)的主张。他认为,当今世界特别需要中美两国联合发挥作用。G2的提法很新颖,一提出来之后便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辩论,这场辩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6年国际形势研讨会”上,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面带喜色:”2006年是中国外交丰收年!”如果从“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格局来看,一年来,中美、中俄、中欧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逐步改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战略协作更趋深入。在“多边舞台”,中国的表现更是抢眼,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峰会、中国与东盟建交15周年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三大峰会把中国外交这部交响曲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两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尤其是“社会建设”,被陆学艺誉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两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另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提法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则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到一起,并且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到2007年的十七大,相应的提法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最大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日益崛起。2005年,中 国外交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加强,“中国因素”日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各 国外交。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大外交 2005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 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部署,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 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领域积极主动,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9年最具影响的“时代风云人物”,“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荣誉上榜,位列仅次于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之后。《时代》周刊认为,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6,(7):28-31
2005年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GDP增速呈现“高位趋稳、稳中趋降”态势,整个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新问题。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综合分析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9%左右。2006年宜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好“十一五”开局基础,努力延长这一轮经济稳定增长期。一、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经济运行高位趋稳,稳中趋降,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三大地带和省区为单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和水平的格局与差距。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继续缓慢地走向协调:增长速度继续呈“西东部快、中部慢”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人均水平继续呈“东西部高、中部低”格局,差距继续呈“绝对差扩大、相对差缩小”态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继续加速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过去基本相同。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3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次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区域增长速度继续呈“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格局。2010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启稳回升,各地区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针对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出现的基本趋势,本文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特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人权外交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时期(1912—1918)。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很重要内容就是捍卫人权。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声称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权利”,当时,威尔逊被“公认为...  相似文献   

15.
林丽娟 《今日广西》2012,(12):62-62
韩国:公务员被称“神的职业” 职业的稳定性加上良好的社会保障和退休制度,公务员在韩国也被称作“神的职业”。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和外务(外交)考试并称韩国三大热门考试。以2010年为例,韩国报考公务员(中央直属部门)的录取比例为1100:1。  相似文献   

16.
焦点人物     
“中国工人”2009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揭晓2009年年度人物。“中国工人”荣登亚军位置。《时代》的评语是: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首先应当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中国青年报》指出,“中国工人”的收入不但与其他群体相比偏低,也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人民日报》则指出,“中国工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国际上和中国外交大事多,要事频,让入目不暇接。国际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继续发展,欧盟通过了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助方案,希腊债务危机暂告缓解;美国等西方国家,意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模式”,由于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安理会的决议未获通过;4月,朝鲜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引发亚洲地区严重的安全担忧……中国外交方面,2月,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9.
赵宇 《台声》2002,(12):22-23
今来以来,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台“实质关系”;台湾当局也全面推行依附美国政策,谋求实现“对美外交的重大突破”。美台关系趋向密切,令人关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会不会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呢?美台官方交流层级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布什政府上台后,放宽了台湾高层赴美访问、“过境”的限制,台湾当局也借机大搞“元首外交”,提升赴美“政府”官员的级别,加紧与美国国会和行政官员的接触。2001年陈水扁“过境”美国期间,美国在原有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原则外加上了“…  相似文献   

20.
金秋十月的南宁,总是格外引起世人的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又在南国绿城盛大亮相,也是因为今年的“两会一节”有广西侨办鼎力协助,大打“侨牌”,做好“侨字”文章,相继推出了三大侨务主题活动——“八桂挚友”联谊会、2008海外华商相聚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印尼广西企业家交流会、“山水情”八桂挚友文艺晚会。这三大主题活动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于一身,犹如一条三色彩带,处处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