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黄梅戏是安庆地方剧种,它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清新明快;它的唱腔圆润无华,韵味醇厚;它的表演载歌载舞,声情并茂;它的道白,有京剧的韵白,有普通话的大自,也有安庆方言的小白,通俗易懂;因此,黄梅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安庆地区真是人人爱听,个个喜唱.  相似文献   

2.
<正> “娘家”“婆家”如是说有关黄梅戏“娘家”的说法很多,争议也颇为激烈,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的。说是每逢黄梅雨季节,安庆地区的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而迎神赛会,黄梅戏就是在这种赛会出现的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与黄梅的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曰“黄梅调”。这显然缺乏根据。安徽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曾说过,“黄梅调是(黄梅县)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还说:“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黄梅)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解放  相似文献   

3.
胡克庆 《世纪行》2006,(11):38-38
只要我们提到楚剧便会想到《葛麻》,就像提到黄梅戏便会想到《天仙配》,提到越剧便会想到《梁祝》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剧种的代表剧目。虽然仅此“一个”,却能淋漓尽致展示剧种特色,让观众从中有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剧目对本剧种来说具有经典意义,但其经典过程往往不太为人所知,或被忽略,这是很可惜,也是令人遗憾的。近日。笔者收到一本书名为《戏曲教育家黄振》的文集,有一篇文章,谈到《葛麻》由一个“玩笑戏”,成为一个“经典戏”的故事,我以为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媒介地理学观照下的中国戏曲地理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技法、优美的唱腔舞姿,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衍出众多品种,称为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据可考的有275种戏曲剧种,有京剧、昆曲、粤剧、川剧、黄梅戏、豫剧、河北梆子和越剧八大剧种,也有  相似文献   

5.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戏曲园地中的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它历史悠久,传统丰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涌现不少卓有造诣的艺术大师,陈书舫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 陈书舫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辛集,父陈吉福,母九云凤,均系京剧艺人。自幼跟随父母所在的京班入川,7岁拜泸州河老旦月中红为师,改习川剧。曾先後参师川剧名旦阳友鹤、杨云凤,主攻闺门旦。17岁以後兼“反串”小生。18岁起演出时装新戏,名噪一时,享有“川剧皇後”之美誉。 陈书舫家学渊源,又能向川剧前辈虚  相似文献   

6.
王玮琦 《春秋》2012,(3):35-38
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豫剧”)与山东梆子同源于古秦腔,前者是河南地方戏的代表,后者则作为山东地方戏的主要剧种.存世留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王寅 《统一论坛》2004,(3):50-52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有极高的技巧,戏曲的表现手段为  相似文献   

8.
罗蔚 《公民导刊》2011,(4):42-43
川剧作为我国四大剧种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古老文化却日趋没落,离大众渐行渐远。川剧发展需要有政府的扶持,而川剧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川剧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扇缘拜月记     
不久前,钢城马鞍山乐天大酒店里,喜气洋洋地为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先生和大陆的老太太举行隆重而又热烈的婚礼.婚礼别开生面,新郎、新娘身着戏装,一同唱起了黄梅戏《拜月记》,那配合默契、委婉动听的歌喉俨然是严凤英和王少仿的再现,当唱到“赠礼”一段时,俩人抱成一团,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前来贺喜的客人都被他们那曲折的婚姻所深深打动了.原来这对老鸳鸯早在40多年前便是一对十分般配、情投意合的恋人.男叫车成,女叫柳枝,同是安庆黄梅戏班子的名演员.1948年中秋的一  相似文献   

10.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与黄山有安徽“二黄”之美誉。其曲调优美动听,且群星灿烂,代有名伶,各领风骚。严风英、王少舫、潘璟琍、丁氏家族以及时白林、王兆乾……他们是在建国初期,引领乡间小戏黄梅调,步入城市大舞台,并使黄梅戏艺术走出省境、远播重洋的有功之臣。与此同时,黄梅戏舞台还有一座璀璨夺目的彩楼。她,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精力奉献给黄梅戏艺术事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麻彩楼。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台湾豫剧团一行48人来到河南省郑州、洛阳、济源,濮阳、驻马店、周口、许昌等7个城市进行了10场观摩演出。台湾豫剧艺术家的精湛表演,给河南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豫剧的故乡,台湾豫剧团的青年演员们象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贪婪地吮吸着豫剧源头文化的丰富营养;生长在“戏窝子”里的河南戏迷也初次领略了台湾豫剧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黄平 《中国妇运》2006,(6):11-15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天仙配》,人们不由地想到黄梅戏的故乡。随着我国开发开放的重心由沿海向沿江和中西部推进,安徽这片古老的土地正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勃勃生机。在广大农村,“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代之以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景象。小额信贷燃起星火燎原黄梅戏故乡安庆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闻名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庆市300万妇女和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呢?带着几分探求的渴望,我们驱车赶…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的美丽哀愁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6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  相似文献   

15.
禾源 《福建乡土》2011,(5):7-9,12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明末,从江西传到这个山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带着感受蕴育四平戏这一梨园奇葩土壤气息的冲动,在那个山坳的村子里住了几天,走访了几位老者,旨在了解他们怎么传下古老剧种“四平戏”。  相似文献   

16.
<正>"布袋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让它走向强盛。"因为这个理想,黄文章改名"黄强华",开始了自己的布袋戏传承推广事业。那一年,他26岁,刚开始做布袋戏编剧。1955年,生于台湾云林的黄强华是布袋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台湾霹雳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公司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制作发行了逾2600小时的霹雳系列布袋戏剧集,成为布袋戏领域佼佼者,不仅将这一原本小众的戏剧艺术推向大众,更让这一古老剧种走进年轻世代心中。布袋戏属于中华传统偶戏中傀儡戏的一种,起源于  相似文献   

17.
永安大腔戏2006年5月幸运地进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在永安人为此兴奋了几个月后,这一福建省内山区的小剧种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后继乏人、缺少资金,永安大腔戏的遭遇述说着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同一尴尬命题。独一无二的山区戏剧680年前立春,永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19.
地方“戏宝”扎根本土提起广西梧州市的本土戏曲艺术,除了粤剧之外,岑溪市的牛娘戏也是响当当的特色剧种。牛娘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桂东南的群众对牛娘戏都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在岑溪,家家户户都爱唱牛娘戏,男女老少都会吟牛娘词。牛娘戏在岑溪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逐渐成为独具韵味的民间大戏。  相似文献   

20.
正问题目前,我国昆曲、京剧等古老剧种面临市场萎缩,人才凋零,财力不足,艺术家得不到重视,缺乏演出场所,缺少好编剧和好剧本等困难与问题,制约着古老剧种的复兴、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