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张某,女,35岁。1999年5月11日上午,与其儿子、女儿食用自家隔夜的剩余饭菜后,4h内先后发生恶心、呕吐和抽搐等症状,以其子症状最为明显。经抢救3人均脱险。事后张某怀疑其前夫投毒而报案。 在案发当时,有关单位曾对张某及其子女的血液进行过毒物分析,但因检验不全面,其结论为未检出常见毒物。这  相似文献   

2.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NF-kB的检测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核因子-kB(NF-kB)在心肌组织内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缺血0.5h,1h,2h,4h,8h共6组,每组5只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S-P法),观察不同时间缺血心肌中NF-kB阳性着色,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心肌缺血30m in,心肌细胞核出现散在NF-kB阳性染色;缺血60m in,心肌阳性染色细胞核增多;4h达高峰;8h组开始下降;免疫组化染色定量检则的阳性单位:缺血2h、4h、8h分别为20.042±1.084、22.028±3.452和20.524±1.595;正常对照组未见核阳性反应。结论大鼠心肌缺血8h内,心肌细胞核NF-kB阳性染色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对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生物检材内阿普唑仑的薄层扫描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研究阿普唑仑在染毒家兔体内的分布情况。家兔按21mg/Kg剂量灌胃染毒后4h,其体内肝、脾、肾、肺、心、脑、血、胆汁和尿内阿普唑仑的浓度分别为19.6±6.1、3.3±0.5、3.5±0.3、0.4±0.1、0.4±0.1、1.6±1.8、4.0±1.3、20.4±8.5和8.6±2.4(ug/g或ug/ml)。阿普唑仑在染毒家兔体内的分布不均匀,血、胆汁和尿是阿普唑仑中毒死者毒物分析较好的检材。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卷曲受体4(FZD4)为例,探索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能否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 7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损伤后4h、8h、12h、16h、20h、24h、28h、32h、36h、40h、44h和48 h组(n=6)。麻醉后,采用重力锤自由落体方式砸伤大鼠右后肢,取股四头肌处挫伤的组织。应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肌肉中FZD4蛋白及m RNA的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ZD4表达于骨骼肌细胞膜上,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未见表达;Real-time PCR结果表明FZD4 m RNA在损伤后8h、12h、36h和40h显著上调(P0.05),均超过对照组的两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FZD4蛋白的表达在8h、36h、40h、44h和48h组明显增加(P0.05),但均未超过对照组的两倍。结论 FZD4 m RNA和蛋白在肌肉挫伤后呈时序性变化规律可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FZD4 m RNA比FZD4更适用于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DBI组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2d、3d、4d、6d脑组织内c-jun和GFAP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未见c-jun阳性表达,可见少量GFAP表达。DBI15min即可在脑组织内观察到c-jun表达,而GFAP蛋白的表达则在DBI后6h增加。随着损伤经过时问的延长,c-jun与GFAP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c-jun表达在DBI后6h达高峰(P〈0.01),其后逐渐下降,伤后2d减退;GFAP阳性产物则在伤后4d左右达高峰(P〈0.0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jun与GFAP可作为诊断DBI的参考指标,二者在不同时段内表达所呈现出的时序性规律对损伤时间的推测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鼠肝细胞DNA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Lin LQ  Liu L  Deng WN  Zhang L  Liu YL  Liu Y 《法医学杂志》2000,16(2):68-69
实验选择 15只大鼠 ,处死后 ,在 2 4h内 ,每隔 1h取肝组织块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 gen染色、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统计学处理数据。结果表明 ,肝细胞DNA含量在死后 2 4h内 ,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较有规律的下降。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是用来研究死亡 2 4h内肝细胞DNA降解规律 ,并准确推断死亡时间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建立生物样品中MDMB-4en-PINACA及其代谢标记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探索MDMB-4en-PINACA及其水解代谢物(M1)和脱烷基代谢物(M2)在大鼠体内降解规律及动态分布规律。将5只SD大鼠分为5组,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另外四组灌胃给药MDMB-4en-PINACA后分别置于干净代谢笼中,分别收集1~15 d的尿液;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5组,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4组通过灌胃给药MDMB-4en-PINACA,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5 min、30 min、45 min、1 h、1.5 h、2 h、3 h、4 h、5 h、6 h、7 h、8 h、10 h、12 h)处死,立即取血、尿及组织(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用HPLC-MS/MS检测血液、尿液、各组织中MDMB-4en-PINACA及代谢标记物M1和M2的质量浓度。MDMB-4en-P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迅速分布代谢,各组织和血液中均在15 min内达最高浓度,MDMB-4en-PINACA在体内的分布特点为:脑>脾>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AP/NSE的阳性表达,探讨推断早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可行性。方法健康白兔36只,分为6组,处死后对兔脑组织取材并进行HE染色及相应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0℃条件下镜下0~24h的变化,分别测定0h、1h、4h、8h、16h、24h阳性细胞的数目和OD值。结果在10℃条件下,HE染色在0~24h内无明显变化;脑组织AST中GFAP的阳性表达在24h内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元NSE的表达逐渐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10℃条件下NSE的阳性表达与PMI具有相关性,可以用于早期PMI推断;GFAP的阳性表达与早期PMI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长度的变化及其长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形态、肌节长度的变化。方法 2 1只大鼠分为 3组 ,每组大鼠分别于死后立即和死后 2h、 4h、 6h、 8h、 12h、 2 4h取材 ,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的肌节形态 ,同时测定肌节长度。结果死后立即取材标本肌原纤维松散 ,纤维间有一定的间隙 ;死后 2h ,肌原纤维间界限模糊 ,出现周期性横纹 ;死后 4h、 6h横纹清晰 ;死后 12h肌原纤维断裂 ,仍可见横纹 ;死后 2 4h肌原纤维断裂、融合。各组大鼠肌节长度与同组立即取材时比较 ,死后 2h、 4h、 6h、 8h均显著变短 (P值均小于 0 0 0 1) ,其中死后 4~ 6h最短 ;死后12h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死后 2 4h ,组 1、组 3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组 2差异显著(P值为 0 0 0 7)。结论用扫描电镜测定肌节长度 ,发现肌节长度随尸僵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液压冲击脑损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X  Li M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2,18(1):15-16
目的测定外伤性脑损伤后脑内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变化。方法用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致伤模型制作大鼠脑损伤,伤后2、4、8、12、24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损伤后2h即可见ICAM-1在脑内表达上调,12h达高峰,24h已回落。结论测定I-CAM-1在脑内的变化情况,可为推断24h以内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百草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百草枯灌胃染毒致死的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大鼠以1/2 LD_(50)剂量灌胃染毒,分别于染毒后0.5h、2h、4h、8h、12h、24h、48h、72h处死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膀胱和胃组织,UPLC-MS/MS法定量检测各组织中百草枯。结果试验中大鼠灌胃后,4h以内胃是主要分布器官,胃中含量最多,其他器官中含量相对较低。4h内除胃以外的脏器含量变化不大,4h后胃内百草枯含量有所下降,除胃以外的脏器含量均升高。各组织与脑组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百草枯在大鼠体内死后分布不均匀并且各组织含量随着时间变化有所改变。百草枯UPLC-MS/MS方法、口服染毒致死的动物模型、各组织分布规律可为甲百草枯中毒死亡案件提供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温某,男,3岁幼儿。1996年5月2日14时因急性肠胃炎腹痛、呕吐、腹泻2h,到乡村卫生室治疗。医生给予5%葡萄糖盐水300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维生素B65mg,病毒吐0.2ing静脉滴注。16时30分,医生见液体才注入约150ml,而采取输液瓶内空气加压的方法来提高输液速度,用20ml的注射器向输液瓶内先后注入空气共180ml,滴注速度由每分钟30滴增加到60滴。17时许瓶内液体输完后患儿突然死亡。经现场勘查,输液瓶及输液管内空无内容。尸检见双眼结膜苍白,瞳孔散大,鼻孔内有少量白色泡沫,口唇紫绀,右内踝前缘有注射针孔1个。胸腺、心包膜、胸膜…  相似文献   

13.
妙趣蟾蜍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3,(15):88-89
蟾蜍:俗称癞蛤蟆,它的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而这只是皮脂腺。可能,我们已经拿它的小疙瘩开过无数的小玩笑了,然而蟾蜍却能在自己的腺体分泌一种白色毒液,这是制作良药的原材料。我却着实喜爱收藏带有蟾蜍图案的玩意。因为,这东西的丑样,总有与世无所争的妙趣。  相似文献   

14.
注射氰化物中毒死亡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1 案例资料 钟某,女,28岁。某日在路上被一男子从背部注射1针,大叫几声后昏倒。在20min后被送到医院时,其呼吸、心跳十分微弱,血压测不到,抢救4h后死亡。现场留有一支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内残留有3ml浅棕色液体。 死后3h尸检。尸长158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僵尚未形成;尸斑位于背侧面未受压处,呈鲜红色,压之褪色;双眼角膜透明,瞳孔等圆等大,直径5mm。右背部肩胛线外侧第九肋处有一0.5mm×0.5mm的注射针眼,周围有一0.8cm×0.6cm的皮肤出血,呈鲜红色(照片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25只家兔采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处死后,用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于死后即刻、2h、4h、8h、12h和24h测量角膜的厚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即刻死亡家兔角膜厚度平均值为(357.10±6.41)μm,死亡24h角膜厚度平均增加(187.52±11.38)μm;4h内,眼睑开启与闭合对角膜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影响(F=3.5290,P〉0.05),8h后随时间延长,眼睑闭合角膜厚度为(429.24±8.80)μm,明显超过眼睑开启角膜平均厚度(421.40±9.53)μm,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4.4480,P〈0.05)。眼睑闭合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8.2418x+357.33(相关系数r1=0.8732);眼睑开启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7.3737x+357.23(r2=0.8578)。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家兔死后24h内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三亚市纪委去年底对17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其中3名转送司法机关处理)。在这次处理的17名违法违纪的党员中,有局级领导2名,公安干警3名,行政执法部门的干部3名,经济部门工作人员4名,工厂领导1名,乡镇干部4名。如原市藤海信用社出纳员、共产党员梁××,采取收款不入帐、假造存款单据、编造假帐等手段,先后45次贪污公款22万余元。红沙镇司法助理员林××,先后3次非法为他人办理假户口、粮食关系,收取他人钱财合计人民币1.5万元。在对违法违纪者给予党纪处分的同时,三亚市纪委还从中挑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19.
兔死后肝细胞自溶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ng Z  Gong Y  Yu Y 《法医学杂志》1998,14(4):207-208
用透射电镜观察兔死后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在0.5h即有轻微的自溶改变,表现为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异常凝集和滑面内质同扩张;在1h自溶变化已趋明显,且随死后时间延长,在2h、3h、4h、5h该变化越来越广泛而显著,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内絮状致密体(Flocculentdensehadies,FDB)形成,粗面内质网及核周池扩张等改变。肝细胞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与死后时间相关,这对推断早期死亡时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时序性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时序性变化规律及其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大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放置25℃恒温培养箱内即刻、6、12、18、24、30、36、42、48、60、72、96、120、144、168、192h,定时、定位、定向、定形切取大鼠胸部正中皮肤、腹壁肌肉、胸主动脉、结肠和小肠的生物力学试件,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各试件的极限载荷、应变、应力生物力学参数。结果除主动脉外,尸体皮肤、肌肉、小肠、结肠的各项软组织生物力学参数均呈明显的死后时序性下降趋势。各参数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窗口期"分别为:极限载荷:死后18h内皮肤、小肠呈下降趋势;24h内肌肉、结肠呈下降趋势;96~168h肌肉呈下降趋势;72~192h结肠呈下降趋势。应变:各组织在24h内均呈下降趋势,其结肠72~192h缓慢下降趋势。应力:皮肤18h内呈下降趋势,肌肉、小肠24h内呈下降趋势,结肠36h内呈下降趋势。结论大鼠尸体软组织各生物力学性状在不同的"窗口期"存在时序性变化规律,综合各指标可用于推断相应"窗口期"内的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