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可谓"公民网络围观年",重大新闻事件,无不在网络上引起焦点关注,从而被"围观"。 网事并不如烟,在此择要盘点。 一、强拆  相似文献   

2.
田野 《求索》2013,(5):247-249,18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作为现实围观在网络上的延伸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围观主体隐蔽、多元特性,围观形式开放特征,以及围观行为互动、持续等特征。网络围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既有建设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围观的匿名性特征,容易造成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现象。极易使围观对象受到伤害,引发网络的信任危机和网际社会道德关系异化.同时也使网络围观道德调控机制很难建立。网络围观伦理规制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能性。笔者认为网络围观的伦理机制的构建应从加强围观主体的自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围观预警机制,优化网络疏导机制,提高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管理这几个方面做起,从而使得网络围观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微博不是2010年才在互联网上诞生,但这一互联网工具在过去的一年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又是如此深刻。网民通过微博围观再加上媒体的参与,使一起起原本马上会湮灭的公共事件,完全暴露在网络上,部分改变了某些公共事件的进程。于是,我们乐观地说,“围观改变中国、”但这样的口号又是如此熟悉,  相似文献   

4.
陈涛  梁哲浩 《求索》2022,(1):172-183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影响及其过程机制,为推动电子政务运营质量提升、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网络中的"吃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讨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道社会景观。社会情感传播和信息级联效是推动"吃瓜"舆论场形成与演化的两个底层因素;"吃瓜者"的围观行为衍生出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内容生产及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影响,使舆论场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治理舆论危机应着眼三个层面:通过知识传播弥合参与者主体的"知识沟",通过构建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达成多元共识,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秩序的底层生态打造协同共生、有序参与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后期,旁观者围观群体性公共冲突事件的现象明显增多。不同类型的旁观者基于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围观公共事件,并通过聚集围观、言语评论、情绪积累三个阶段而逐步介入公共冲突事件,从而对公共冲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旁观者效应",使冲突升级的临界点变得更具不确定性;旁观者的规模效应,使相关管理部门措手不及;旁观者的潜在威胁,对社会秩序与稳定构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应从转变理念、科学有效区分"旁观者"与"参与者"、加强公共对话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应急与调解机制、加强社会建设以促进多元协同治理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消解旁观者现象。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4,(5):96-96
张菁在《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早已进入千千万万网民的生活,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也不断涌现新的特点。特别是在web2.0模式下互联网应用赋予了用户更多更大的聚合、分享、交互的空间。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围观"普遍化了,这样的"围观"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中发挥出日益凸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出现了"全民发声"、"围观结构"的新变化。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服务部门,与公众的日常接触机会较多。裁判结果及司法过程都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甚至可能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据统计,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将近80%是涉法事件,而主角以公安(刑事侦查阶段)和法院等司法机关为主。如许霆案、梁丽案、邓玉娇案、彭宇案、邱兴华案、药家鑫案、夏俊峰案,等等。这些案件都极具戏剧  相似文献   

9.
肖明清 《求索》2014,(8):15-18
当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凝聚共识深化改革是社会舆论的热点。中央领导有改革的决心、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是中国新一轮改革"舆论场"的形成背景。主流官方媒体自上而下宣传改革,抢占舆论制高点;"民间舆论场"自下而上进行改革诉求,网络围观倒逼改革;"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高度融合凝聚改革共识,创造了有利于"改革舆论场"的传播环境。"改革舆论场"具有鲜明的特点:新媒体深刻改变舆论传播格局;政府牢牢掌控舆论导向;双向互动畅通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网络招聘来说,微博招聘的匹配率会略高,微博博主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注方向。当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上,只言片语的"微"信息,通过"围观"或"关注"(@某人),可以呈几何级速度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某地两名便衣警察抓捕一名小偷,前后搏斗10多分钟,也没有将其控制住,并造成现场大量群众的围观,现场局面僵持不下,最后在围观群众的帮助下,将这名身材中等的小偷控制后上拷带走。同年,某地警察在楼道内与歹徒狭路相逢,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没能及时、有效地将嫌疑人控制住,最后造成多人受伤。这些案例都直接反映了警察徒手防卫控制技能的欠缺,以及徒手防卫控制技能对于警察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曝光和网友围观的强力氛围下,一些腐败官员会更加"隐蔽",这导致反腐查处难度加大时下,最给力的反腐力量莫过于网络。从博客到微博,从飞信到微信,网络搭建的媒介新平台,正让"监督亮点"无处不在,让"反腐触角"无孔不入。相较于过去单一化的反腐监督手段和模式,网络媒介上的"技术赋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舆论监督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无数网络草根个体问政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13.
微,小也;博。多也。我们是力量微薄的个体。但微薄的力量积聚起来,爆发力往往惊人。微博里流行一种说法:“围观改变中国。”网络上的“围观”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仅是“围观”还改变不了中国。除了围观。更需要行动。  相似文献   

14.
武汉晚报2010年11月16日报道,在14日早上7点半,武汉唐家墩姑嫂树路八古墩中百仓储附近有两名年约15岁的少年双手被反绑跪街示众,原因是在一个小食品店偷窃.无独有偶,近日搜狐网上广泛流传一组照片,内容是温州乐清县七里港里隆村一中年男子用绳子捆绑着几个"经常到工地偷铜"的小孩在大街上"行走",引起众人围观.  相似文献   

15.
优游 《中国减灾》2011,(2X):43-43
<正>2009年底,这样三则新闻打动了我:一是美国"纽约号"军舰的扬帆起航。11月2日它驶入哈德逊河,静静地等待被美国海军正式列入编队。这样一个"军事"活动,当天却引来大量民众围观,其中包括造船工人、钢厂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政协公报》2011,(12):29-29
<正>我国农村中,常喜于农历除夕,在各家各户的门上,贴上一个"福"字。这种民间传统习惯的来历是: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微服出行。他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漫画,画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因古代中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2月2日)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0年民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信息化专家学者"围观基层"系列活动之肇庆站——移动服务微治理研讨会(简称"围观肇庆"活动)于2014年6月28至30日在广东省肇庆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肇庆市公安局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共同发起和主办。围绕中国第一个公安微博"平安肇庆"的网络问政平台,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武汉、天津、无锡、云南等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对移动互联与微应用时代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进行了深度研讨。文章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服务创新、移动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微应用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与效果、微治理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对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以民生和信息为特征的司法活动中,媒体围观法律事件处置成为常态。从法律事件处置中媒体围观负效应及其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针对当前法律工作者在处置媒体围观的法律事件时的困惑,即特权、富贾、警察、法官、专家、权威、学者卷入法律事件时被媒体"猎获示众",媒体引导大众围观法律事件的处置,指责成为常态,法律事件被消费,民众心中产生"什么都不能信任"的不满。从实证资料、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层层推进,提出构建新媒体时代围观法律事件的秩序,呼吁围观的网民、手机持有者等民众加强媒介素养,共同营建富有理性和人性的拟态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岁末,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一则微博“如果要说大实话。拆迁在发展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倘若不能废除拆迁,那么。我们对每一起拆迁维权的围观和声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