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侧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不理想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公众不满意,政府官员也不满意。对公众的满意度,学界探讨良多,而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则为学界所忽略。为此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曲线",从多个观察视角侧探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问题,并解读政府官员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组织官员就职宣誓,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比较盛行,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也在试行。其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政府官员忠于宪法、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然而,由于一些政府官员没能践行自己的誓言,引发了大家对就职宣誓有无意义的争议。应该说,宣誓不等于践行,它只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形式。地方人大对其任命的政府官员组织宣誓,是对人大任免权和监督权的一种探索,也是对政府官员职责教育的一种形式。当然,要让政府官员践行誓言,还应该有相应的监督约束制度和法律护航。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现代政府官员的意识更新是必要和必需的。比如树立法制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其中还包括效益意识。效益意识就是要求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必须以整体效益为出发点 ,自觉地把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融为一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始终贯彻效益原则。一、政府官员是“穿制服的经济人”1.现代政府官员在为公共事业服务时也要考虑效益原则政府是社会中的政府 ,政府官员也是社会中的官员。政府在为支持政府的社会经济力量服务 ,政府官员也站在支持政府的社会经济力量的立场上执政。在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总是认为自己是无…  相似文献   

4.
官员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经济”的一种形态,对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宣传农村特色文化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撬动作用。基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理论构建了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分析框架,并根据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40个官员直播带货典型案例,运用fs QCA对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当外部声誉和数字水平受限时,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官员直播带货且能够保持较好的用户黏性,那么级别较低的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就具有持续更新的动力。当政府重视和外部声誉受限时,较高的用户黏度和强烈的带货需求在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下,仍然能够驱动低级别政府官员持续进行直播带货。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官员持续直播带货背后的多因素组合路径,同时也启示基层政府在官员直播带货中需要处理好身份关系、政民关系和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监督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具有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短板”,也是未来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建立健全政府官员财产中报制度,面临着部分官员的抵触情绪、配套环境和技术案件尚需改善、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障碍。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要完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主体制度,二要完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配套制度,三要坚持循序渐进、注重探索、逐步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虽然也有政府、媒体和公众,但相互间对话很少。那时候,公众不敢随意找政府,更谈不上对政府的作为加以监督。数量很少的媒体则多数归属于政府,记者更没有胆量径直去找政府官员问长论短。因此,官员、记者和公众之间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地方政府的代理行为,指出地方政府官员对控制权回报的追求以及地方官员工作绩效的选择性显示,会导致地方政府过分关注辖区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偏离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综合发展目标。为了减轻地方政府代理行为的偏差,本文提出了加强地方人大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昆山市政府官员热情为企业服务。每年年初,全体企业主都会无记名给政府官员打分,得分低的政府官员,对不起,请你走人,不要再当官了。昆山每年都有干部因为“效率效能会”评议不合格被淘汰。(《重庆晨报》8月3日)这种做法令人纳闷:请企业主为政府官员打分,得分低的官员就得走人,这等于由企业主决定官员的去留。作为政府官员,固然要依法为企业主提供公共服务,但官员的服务对象绝不只是企业主,他们是全体公民的“公  相似文献   

9.
政府官员问责制作为有效预防、化解、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制度形式,在风险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风险社会时代要求政府官员问责制有效承载起新的历史使命,即预防和纠正由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引发的各类风险,促进政府更具回应性、更负责任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促进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及社会公众之间展开合作治理。随着风险社会的深化,在工业现代化阶段构建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政府官员问责制无法有效担当起时代赋予其的使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只有将政府官员问责制再造为一种促进责任更加清晰地界定和分担的对话与协商机制,一种有效的风险信息供给机制和一种提升全民责任意识的参与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言论10则     
《人民政坛》2013,(9):37-37
治理党政机关楼堂馆所问题的关键,是要控制住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内在冲动。制度设计方向应该是限制并鼓励政府官员少花钱。一方面应该加强各级人大和公众对政府使用公共财政的监督;另一方面,应该在官员考核体系设计上,照顾那些既保证部门正常运转又花钱少的官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  相似文献   

11.
官场生态有四个主要的“物种”:政府、官员、商人和公众。其中,政府是一个最强悍的庞然大物,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是政府的手足,能量巨大。商人和公众则是此生态中的弱者,他们离不开掌握权力的官员,因此尽可能地“套近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轶蓉 《前沿》2005,(9):152-155
官员问责制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官员按照有关法律行使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功能,对公共负责,它不能简单等同于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度。当前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问责主体单一化、责任追究对象模糊化,仍处于行政性问责阶段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健全,人治观念,官本位思想,政府对政务活动进行信息控制造成,要建构良性问责机制,就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推行政务公开来提高官员问责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对失职官员或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高层官员进行了追究和惩罚。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各种“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仍属于“个案”, 尚未形成一种规范和制度。为了加快推进塑造出一个高效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一、“问责制”的涵义官员问责制是行政官员未履行自己的职责或者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违反法定职责和义务时,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信誉的树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信誉不高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部分政府官员“政绩至上”意识的存在 ,将政府行政神秘化 ,导致了政府信誉不高 ,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 ,要努力强化政府官员的信誉意识 ,创建良好的信誉环境 ,尤其是政府官员要带头讲信誉 ,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 ,努力建设务实、廉价、高效的政府 ,使我国政府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发生的非线性叠加风险,地方政府的被动反应会导致更坏的结果央地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够清晰、压力型体制的强化、主政官员缺乏担当,是地方政府被动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如何使地方政府能动起来,一要通过理顺中央与关系,依法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完善对地方政府运行的监督机制,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二要增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三要激活地方政府主政官员担当作为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客观上来看,官员选拔任用机制的问题、待遇问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以及部分官员的腐败问题都是引起官员怨气丛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海娟 《前沿》2006,(5):95-97
在市场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行政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官员的理性“经济人”特性,不可避免地带来政府官员的道德风险。本文通过揭示社会资本和官员道德风险的内在联系,分析社会资本何以能够有效地规避官员道德风险,并提出社会资本规避官员道德风险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甘锦琛 《电子政务》2011,(8):103-107
论述了当前政府公信力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屡禁不止、政府信息公开不足、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强等;分析了政府公信力问题存在的原因:政府执政理念陈旧、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官员道德滑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并就如何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即便不能为百姓的幸福提供什么帮助,那么,至少不应该为百姓追求自己的幸福设置障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其实反映了对官员和政府的高标准要求。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对官员和政府的低标准要求,也就是"底线"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要说精英人才,还是政府里面最多,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像中国官员那么具有企业家眼光了。然而,这些政府精英越是显得精明强干,我对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就越发心存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