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京市自2010年起开始推行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共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建设资金约6.2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近2.1亿元),在全市2400个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涉及16个区县、近200万户,全市向居民家庭发放户用垃圾分类桶200余万套,建设了4万余个垃圾分类投放站,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车辆780余辆,建设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750余座。  相似文献   

2.
★3月8日,2012年首个"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周四垃圾减量日’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活动走进朝阳区;★4月28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乡村月"宣传活动走进平谷区刘家店镇,这是北京市今年举行的第一个"周四垃圾减量日"进农村活动;★6月1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社区月宣传活动"走进丰台区草桥欣园社区;★6月21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房山区良乡镇南庄子村,活动以互动的形式调动了全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房山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李远 《北京观察》2019,(7):34-34
最近,'垃圾分类'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在上海,当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舆论称迎来了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时期。在北京,垃圾分类立法也提上了日程,新法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从全国来看,已有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4.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巩固45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63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工作,108个小区将达到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标准,涉及居民近6万户,占全区小区总数的39%。2010年,东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05万吨,比2009年  相似文献   

5.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4万人,外来暂住人口100万。全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地区办事处。全区日产生活垃圾3600吨,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前,垃圾处理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前端混合投放,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二是收运体系混乱,不能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密闭式清洁站不具备分类收集条件;四是末端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分类处理设施。针对这四大薄弱环节,经过实践摸索,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技术路线,探索出成功模式,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今日上海》2011,(12):13-13
至今年11月中旬,上海已有827个居住区试点“垃圾分类”,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调研报告指出,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较高,参与率不高。居民分类后的垃圾,70%以上须经过小区保洁员二次分拣,使之不堪重负;又由干这些保洁人员多是物业聘请,物业难以长期负担这笔开销。  相似文献   

7.
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中,“绿袖标”指导员和社区居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员尽职尽责,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方能有效、持续开展。如何做好垃圾源头分类?如何建立指导员合理的进退机制?从2013年起,顺义区市政市容委加强了对全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管理,并在宣传方面创意频现、屡出奇招,多层次、大范围地开展了特色宣传活动,同时严格自身队伍建设与管理,旨在从宣传和管理两大方面打造顺义区特有的垃圾分类管理、宣传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居环境治理正面临着"垃圾围城"的挑战。要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法治端发力,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法治治理,完善垃圾分类治理立法,明确垃圾分类标准,重视普法宣传,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法治意识,奖惩并举,提升垃圾分类效率,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凝聚社会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政协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自觉实行垃圾分类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正困扰着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这座拥有1,6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平均每天都要产生约2万吨生活垃圾。4月9日,北京市政协发出《实行垃圾分类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书,倡议全社会每个人、每个家庭自觉实行垃圾分类,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垃圾分类工作。各种包装物、塑料制品、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不仅使生活垃圾产量激增,而且使垃圾类别更趋复杂,给处理增加了难度。目前北京主要采用混合填埋的形式处理,不仅可再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回收利用,而且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尽管北京在生活垃圾回收方面已作了一些分类,但要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任务依然相当繁重。为此,北京市政协不仅发出实行垃圾分类的倡议书,而且以此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课题,将通过深入调研,提出调研报告和建议案。  相似文献   

10.
今年,北京市持续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以“周四垃圾减量日”和“再生资源回收日”为载体,开展五项活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有人值守时规矩投放,无人值守时草草应付,这是居民小区垃圾分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平谷区滨河街道的怡馨家园,分类桶站每天13小时有人值守,垃圾准确投放率超90%,且全年无一例垃圾分类相关投诉。怡馨家园哪来这么多“守桶人”?原来,值守垃圾桶是全体小区居民的“任务”,400多户居民家家分类,户户轮值。  相似文献   

12.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垃圾分类"应该是一个"热词"。2019年7月上海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9年11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也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的"垃圾分类"即将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正>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继续完善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内容。但这项工作我市启动较晚,进展较慢,效果不佳,与2000年国家建设部确定的8个"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1、缺乏制度规范。我市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法规基本上还是空白,缺少强制性规定;政府和社会倡导的多,实际举措少;既定的一些分类回收处理办法,没得到有效执行,缺少一套完善的分类、运输、处置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上海要突破环境资源制约,解决"垃圾围城"难题,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刻不容缓。为了持续推动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进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监督,围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能力建设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调研。据悉,201 1年以来,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列为实事项目,去年在本市1080个居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浙江》2018,(5):64-64
据统计,杭州每天产生1万吨以上的生活垃圾,其中大量的可再生资源无法得到回收利用。瞄准垃圾分类这个潜力行业,杭州轻松环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一套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让广大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相似文献   

16.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5月1日,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推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更好实施?如何把首都北京建设得更加和谐宜居?广大市政协委员纷纷通过全会大会发言、专题座谈、小组讨论和日常履职建言献策,助跑首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相似文献   

17.
4月11日上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朝阳区政府在奥林匹克公园联合主办“垃圾分类、绿色文明”公益宣传活动。首都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和朝阳区政府的领导出席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号召游客共同营造奥林匹克公园良好的游园环境。市市政市容委陈玲副主任介绍,本次活动以垃圾分类公益活动为契机,在奥林匹克公园和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秉承奥运理念,体现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18.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垃圾分类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北京市委党校101期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垃圾分类研修组(以下简称“调研组”),深入居民小区了解垃圾投放情况,走进学校体验垃圾分类宣讲,调研了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现状及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情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高度重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并把垃圾分类处理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近日,由首都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市农工委共同主办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走进北京最美的乡村——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和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代社会,在追求消费最大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垃圾及其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保持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通过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回收处理使之重新变成资源,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与合理的资源化,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澳大利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成效显著。一、澳大利亚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澳大利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环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