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罗安佳 《世纪桥》2010,(21):104-10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交往理论以及交往实践观等为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实现方式,并简要说明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不仅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而且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供了学理依据;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闫艳 《求实》2014,(11)
时代性的言说语境预示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取向。全球化交往时代的新特点、党中央执政理念"交往维"的凸显以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然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交往取向"一枝独秀",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交往中的人、交往着的人、要交往的人。离开人的交往去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更甚言之,即把人不当人。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化交往发展十分迅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球化交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深化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立足全球化交往现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宽交往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闫艳 《求实》2012,(3):74-77
交往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活动的"大舞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营造出理想的交往语言环境、交往现实环境、交往虚拟环境以及交往心理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1.
闫艳 《求实》2013,(1):84-86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多层次的动态体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将会不断被发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的新原则也相继产生。随着全球化交往热潮的裹胁及交往哲学在当代的凸显,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亦发生了"交往学"转向,交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四个新原则,即主体间性原则、交往理性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和互动共赢原则。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语境的延展之下,马克思人性理论必然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即由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属性转向人的整体属性、人的交往属性和人的整合属性阐释。以马克思人性理论的时代内涵为指导,使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片面模式向全面模式、由对象性模式向交往性模式、由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人学范式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是理论基础转换、时代条件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论依据,用本质要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素进行剥离和分析。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和起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料确立为意识形态、教化和交往、精神生产实践,质量确立为满足意识形态教化和交往的一切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质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剥离呈现的程度,并最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意识形态教化和交往的一切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这一本质的确立不意味着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论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艺 《求实》2006,3(4):74-7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交往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的交往关系,思想道德建构活动是通过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从马克思实践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实践,它是由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和精神共享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有其自身的理论内涵和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需要和人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双重逻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回归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身,完成由"以人为本"视野向"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转换,以系统论思维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非此即彼的研究路径,以交往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之基石,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出场、意义生成、人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雪玉 《学习月刊》2012,(16):22-23
价值相对主义与价值绝对主义的交锋,是我们观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交往理论给出了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9.
项松林  李虹 《唯实》2005,1(7):7-1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发展辩证法思想在发展的向度、动力机制、目标及其发展方略上都突破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启迪人们在社会转型中努力完善社会交往系统,防止主体间交往关系的蜕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系统的协调演进。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鲜明阶级性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包括其实践内涵、阶级内涵和教育内涵的发展.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元绝对对立向交往实践发展;作为阶级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向意识形态的主导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从依靠权力向遵循教育规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