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中国社会只要继续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大体实现现代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相对的公平,我们很多消极的社会心态,如焦虑、浮躁就能够得到更好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2000年,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总体呈现为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福利价值观发生了深刻转变。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福利的重建,有必要从福利价值观变化中明确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大月刊》2011,(7):46-46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首部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提出,“群体性怨恨”成为中国最明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亦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新品质。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从未遇到的问题困扰着人们。然而,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这种生活变化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借助“动力”这个比喻,可以说,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表象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社会心理资源,生活动力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的风貌。那么,当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7,(24):22-23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周年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改革开放,至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进行了30年。30年风雨,30年探索,30年实践,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令国人称颂,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8.
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的主要变迁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大变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价值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所发生的变迁.研究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了解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化这一重要动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现代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心态成为我国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心态问题的凸显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不可避免地牵引着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的变化.对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引导,对科学认识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迁过程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景 《人民论坛》2012,(11):132-133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的活动注定要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价值观与社会转型同步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和主导性并存,交流性和互补性并存,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存。应切实把握价值观演变的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且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以阶层结构的变革为例。30年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特征:第一,阶层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化或者阶层化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显著,"新阶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社会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已经出现,中产阶层的成长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共同演进,中国的中产阶层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中产阶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自觉吸取历史资源,其中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之前30年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是梳理和吸取这一历史资源的重要途径。所谓价值"取向",其特定含义是指人们主要倾向于哪一种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前30年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和时代特性之中。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至上和"穷即革命"是改革开放之前30年中国社会最具典型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30年来,1982年新宪法伴随着时代风雨不断成长,促成了公共权力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滋养了民主、法治、人权等国家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崛起。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5.
试析小富即安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富即安是中国人传统心理中的典型心态,其现代表现及消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小富即安心态及其表现形态进行界定归类,对其产生、演变、继续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分析揭示,指出其社会危害,从而提出社会调适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方刘 《前沿》2010,(3):25-27
马克思的价值观从实质和时代性来说是一种后政治社会价值观,它在当代中国还不能完全实现。只有把马克思的价值观中国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玉刚 《人民论坛》2012,(21):58-59
正向的面子文化因其契合社会主流价值,颇能弘扬时代精神;反向的面子文化因充斥"杂音"和"噪音",而消解、混淆和颠覆主流价值观,使人的思想愈加迷茫中国人向来讲面子,形成了很多关于面子的言论和观念,而且面子文化还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面子文化的变迁折射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中国人在历史上就是好面子中国人好面子,关于面子的典故,历史上不乏一些经典描述。如《孟子》记载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中,那个"齐人"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好面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在当前的时局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深层改革,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求变心态才能汇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思潮,成为体制内的建设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一、给定材料 1.社会心态,是指国家和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社会心态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心态也开始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公民性" (civility)的若干基本内涵作为指标判断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还有很多过去存留下来的价值和机制在发挥作用,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单位社会迈进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