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是属人的社会活动,"界定人性内涵"和"符合人性规定"直接构成了政治生活历史的、逻辑的起点,政治人性因而成为政治生活的鲜亮底色与政治哲学的内在根基。从历史来看,颇具代表性的政治人性理论是古典政治时期崇尚德性的"公共人"设定和近代以来追求自利的"自然人"设定,从政治维度来看这两种范式的政治人性理论都具有浓厚的先验色彩和目的论叙事方法,故而既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陷入一种虚幻的道德论证。所以,当前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人性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性理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和推进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2.
强以华 《湖湘论坛》2018,(5):168-176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艺术,极具人性的精神。前英国首相邱吉尔不无感叹:“起初人塑建筑,后来建筑塑人。”这点明了一个理论,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来思考一切事物。建筑作为独立的艺术,她自然和不自然地与人性的种种概念融会在一起,两者之间无法...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唐晓明  董山民 《求索》2012,(6):254-255,117
一般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教育理论和实际都必须对"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关系问题进行思考。作为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思考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以人性假设为核心的观念性知识。这些观念性知识又勾勒出或明或暗的"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来反思与重塑开始。  相似文献   

7.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8.
小说《芳华》是严歌苓诚实写作的力作,它写出了一代人历经时代的命运起落,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存姿态。严歌苓通过一种亲历者回望反思的视角巧妙处理了想象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的历史印象文本化,从而展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人性书写则主要从人的"善"和"迫害性"入手,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不同人性侧面的体悟。  相似文献   

9.
曾竞 《理论月刊》2012,(2):114-116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实体不是强加于社会的,而是根须牢固地扎在人性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人为本"是深藏在法治背后并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法治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人性的社会性与理性是法治产生的前提条件,对人性持有善有恶的观点是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法治对人性善恶在公私领域的不同态度,其重在防止人的恶,人性的实现与发展是法治实践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前提.然而,"经济人"与"公共人"的线段式人性假设都过于极端,建基于此也就无法认识自由裁量行为的行使结果."利益人"作为一种新的人性假设范式,跳出了"性善"与"性恶"的窠白,言明了行政人员真实的利益取向.作为"利益人",公共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既可能以权谋私.也可能是一心向公.由此,对其自由裁量行为的规范也必须从"利益人"的实然人性出发,通过彰显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和完善制度规范两个维度,确保裁量行为的公益取向.  相似文献   

11.
王廷相从气本论与对人性的具体考察两条理路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他一方面以气释性,并在此基础上以"生之理"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一方面又运用"以情观性"的方法,将"情"视为人性的本真,从人类生活的现实出发对人性进行了诠释。在他看来"情"虽是人性的真实显现,但是却并不能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必须遵循外在的"名教",只有通过"内外交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所"自得"之物,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实现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天地人"的人性假设更加注重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化思考,更加突出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更加关注的是天、地、人的同生并存、和合共赢发展。其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天地人"。在哲学层面上,是主客体相和合的关于我们所生息的宇宙物质世界的高度哲学概括;在管理思想上,既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所应有的地位,又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并以实现"天地人和"为最高目标;也因此,是对管理学史上既往一切管理人性假设的超越,且不仅与当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完全一致,亦有望全面提升和拓展管理理论的视域,进而有效地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管理失灵和发展失灵,或可一并揭开世界管理思想史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13.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14.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人性的演变与高校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德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人性可变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前提,使人性升华是德育的根本目的。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性实现了从"政治人"到"经济人"、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巨大转变。面对德育对象人性的变化,德育只有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为人性的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雨集     
<正>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迅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不要对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像海洋,就算当  相似文献   

19.
体制创新与人性设计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勇 《新东方》2001,10(6):38-42
体制创新与人性基础的相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人性依托,剖析批判旧的人性设计的理论偏颇和在实践中的困境,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人”的人性思考,而“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性基础,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正日渐凸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命的学问,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孟子"性善"和朱熹的"性本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和朱熹对于人性的诠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孟子的"性善"是即心言性,强调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走的是一条逆觉体悟的道路;朱熹的"性本善"是即性言心,强调天理下贯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走的是一条顺思论证的道路。"性善"与"性本善"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从"性善"发展到"性本善",实质是人性论的一种理论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